
實用的小學生中秋節的作文700字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生中秋節的作文700字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親常在中秋帶我賞月。
六歲時,父親帶全家人來到北京。便是從那時起,火車和飛機成了父親的日常交通工具。一年中即使春節父親也有時奔波在外。但當月圓之時,寒秋之日,全家人總會相聚于皎潔的月光下,溝通心聲,將心中的悲歡盡情傾述。
過去
到北京后的第一個中秋,父親便帶著全家人去賞月。大家都坐在酒吧的二層賞月,父親卻帶我找一個安靜的湖邊賞月,看月亮的陰晴圓缺。當時的我總會好奇地看著月亮,聽著父親講月宮上的神話,閉上眼睛,陷入無限遐想:透過月亮上淡淡的黑影,我似乎能看見在那空曠寂靜的月宮里,嫦娥抱著心愛的玉兔在遙望人間,她也許是感覺到月宮的廣寒比起溫暖而又熱鬧的人間,更顯得那么單調而又乏味;當父親講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似乎又能感受到幾百年前大詩人蘇東坡在高樓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的孤獨之感,思鄉之情。這是我也不免“觸景生情”想起故鄉的爺爺奶奶。每當這時,父親總會安靜地陪在我身邊,一邊給我講著故事,一邊切幾塊香甜的月餅,沏一碗清香的茶。月餅香打斷了我的想象,一口月餅一口茶,月亮便似乎升高了許多,小巧了許多。不知不覺中無憂無慮的時光隨著月光從熱茶上方的白霧中流逝了。。。。。。
現在
“我們找到一處賞月佳地父親不緊不慢地擺好小木桌和椅子,把事先準備好的蠟燭輕輕地從口袋里拿出放到桌子上,劃著一根火柴,用微微顫抖的手小心翼翼地點燃了蠟燭,熄滅了火柴,一只手護著蠟燭,另一只手拿出一個白紙筒一點一點把蠟燭罩上,一切動作都顯得那么的慢,時間好像停滯了一般。月倒映水中,一絲秋風吹過,水波輕輕蕩漾,湖邊樹影迷離,桌上燭焰搖曳,一切顯得格外的靜?!痹乱惨琅f,地也依舊,水也依舊,人也依舊。這時的我,總會靜靜地看著月亮,聽著父親向我傾訴他對生活的感悟。這時,童年時天真的想象已成為思考和頓悟。月慢慢上升,慢慢變小,但卻似乎總也升不上去,總也變不小似的。。。。。。
未來
愿年年中秋都能與月亮相伴,都能與那永恒不變的,永不上升的,永不變小的月亮相伴,因為我希望那樣的時光能再長些,再長些。。。。。。
那皎潔的月光中流淌的是溫暖的陪伴,見證的是點滴的成長。
過去,每當中秋節來臨之時,我的外婆就會親手做好多好多的燈籠給我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中秋,曾是我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
外婆做的燈籠形狀各異,有圓形的,有扇形的,還有小兔子型的……那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子,總會爭著要小兔子型的燈籠,而每次外婆看到我們搶燈籠時,總會慈祥地笑著,然后再做幾個小兔子燈籠,那些圓燈籠,扇子燈籠,就全部留給了哥哥姐姐們。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我們提著燈籠出街去溜,還要比誰的更好看。而外婆總是笑著對我們說:“這都是外婆親手做的,哪里分什么好看不好看的?”
不過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外婆也老了,再也做不了燈籠了,現在當我再想起那時歡樂的中秋,不知為什么,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說不出的滋味。今年,我六年級了,我要在這次中秋節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所以我決定自己做燈籠。
還記得,那時外婆做燈籠之前,都會去山上砍一些竹子回來,于是,我也學著外婆的樣子,上山了。面對那么多不同的竹子,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該砍哪一種,我努力的回想著,以前我好像摸過那種竹子,不是硬繃繃的.,而是很柔韌的感覺。我憑著感覺,砍回了一種不知名的竹子。然后我開始做骨架,我把竹子稍微彎曲,做成一個圓的形狀,銜接的地方用一根細繩綁住,再用同樣的辦法做另一個圓,將它們用幾根短一些的竹子銜接成一個立體的圓。接著,我將宣紙裁成能保住這個圓體的大小,再把它貼到骨架上。然后就到畫畫的部分了,我用毛筆畫了一輪明月,下面有幾個小孩子在玩耍,但是好像畫得不大好。最后,我用鐵線穿過燈籠,弄了一個提手。
我自己的燈籠就這么完成了,雖然有幾個步驟錯了,導致沒有地方放蠟燭,不過整體來說,還算看得過去。
終于,中秋節到了,我拿著親手做的燈籠,回到外婆家,把燈籠送給了外婆。外婆拿著這個燈籠,什么也沒說,就只是笑著點頭??粗馄牛倚睦镉蟹N苦澀的味道,眼眶紅了,我抬頭不讓大家看到,這抬頭我便看見了今年十五的圓月,還是和十年前的月亮一樣圓......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節作文。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有了在中秋節的各種習俗,如:祭拜月神;賞月、玩月……。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的起源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眳亲阅痢秹袅轰洝氛f:“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畡t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p>
今天下午,我放學回家。在路上,我看見修真觀廣場上擺了許多桌子,知道今天晚上有晚會。
回到家,我抓緊時間做作業。吃好晚飯,我跟父母說今天晚上修真觀廣場有晚會。他們說去看。我高興得沒法形容。
于是,我們就走出家門去修真觀廣場了。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后來,爸爸看了一下手表,說:"時間不早了,我們快點走吧!"于是我們加快了腳步,很快,我們就走到了修真觀廣場。那里已經全部布置好了。廣場中間放著一排排整齊的桌椅,上面放著各種水果:桔子、香蕉、蘋果、柿子,還有瓜子。當然,桌子上還少不了放著月餅。廣場周圍圍了一根白線。白線那里還站著幾位民警。他們在放哨,維持秩序。房子上掛了一盞又一盞燈籠。走道上都擠滿了人。啊,好熱鬧??!
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處地方站住了腳步。
過了好久,晚會開始了。導游領著各地游客入席了。外地的游客來得還真不少,有新加坡的、香港的、馬來西亞的……這時,臺上出來了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他們先向游客問好,然后說了一段話,最后宣布武術表演開始。只見一位表演者兩腳一翻,雙手握拳,一陣拳打腳踢,一套武術便表演完了。觀眾們立刻鼓掌表示贊賞。接著表演的是舞單刀。只見那單刀揮舞起來好象只有一個影子。不一會兒,單刀表演結束了。接著,上場的人表演舞雙刀、舞金箍棒、雙打。那舞金箍棒的可真是絕了。那個人四十出頭,是一位有點年紀的人。他拿著金箍棒舞動轉圈,又在身體周圍轉圈,竟然用一根細小的手指轉動那根金箍棒。他的表演博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喝彩聲。武的玩完了,又來玩文的。主持人說:"光臺上精彩還不夠好,臺下也要來點兒精彩的才算好。"說著他請兩位游客來了一個男女合唱。接著,一個游客上臺唱了一首《十五的月亮》。接下來臺下觀眾中有些人上臺去表演了一個大合唱。
最后,投資總裁親手抽出了一、二、三等獎,還有一個特等獎。發獎后,由烏鎮阿姨們表演了一個她們精心準備的舞蹈《大豐收》。這一個快樂的晚會在音樂聲中告了一個段落。
回家路上,我腰酸背痛,但想到看到這樣好看的賞月晚會,精神就來了,也就不覺得酸痛了,不覺得累了。我想以后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會去參加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