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700字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700字6篇,歡迎大家分享。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我國農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時節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據傳清明節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落難介子割自己的肉給他充饑,晉文公即位后請介子推為官,介子推卻隱居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結果誤將介子推燒死,晉文公十分痛悔下令從今往后這一天禁火因為禁火稱“寒食”,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傳統。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我們一家人坐車去老家祭奠——去世的祖祖。
終于到了祖祖墓前,我們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是那么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我們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著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祖祖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我轉身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花籃,恭恭敬敬地放在了祖祖墓前。花籃里的花都是白色的,在花籃上還有幾根白色的帶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籃上。在幾片綠葉的襯托下,更加顯得莊重,而又肅穆了。
我們拜完了之后,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祖祖燒在陰間的鈔票,爸爸知道祖祖很會玩麻將,就多燒了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人人都有不要搶?!蔽乙宦犨€好玩,他們有這么多錢一年也花不完,還用搶什么呢?
祖祖您“走”的那么的早,我都沒有好好的孝敬孝敬您們老人家,您們就離開了我的身邊,在那,陪伴您們的只有孤獨和寂寞,不……不……不……還有那“無情”的春、夏、秋、冬和綠樹繁茂的山林。要是您們還在我一定會好好孝敬您們的。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澋奶厥鈿夥?。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非常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今天,我們做了清明果。
第一步找艾草。我和媽媽來到菜地,遠遠望去一片碧綠,什么是蔬菜什么是野草什么是艾草都分不清了。我不禁犯了苦惱,撓了撓后腦勺。媽媽見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說:“要辨認艾草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艾草葉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就是它特別的香味?!蔽衣犃?,豁然開朗,馬上找了起來。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找到了,艾草真的有兩面顏色明顯不同:一面是深綠色,一面是淡綠色。我摘下艾草聞了聞,真的有一股味道!可我又犯迷糊了,難道是要把艾草連根拔起嗎?媽媽笑了笑說:“做清明果只能摘艾草的葉子來做,下面部分不能做的?!闭f著,摘了起來,我也立刻手忙腳亂亂摘了起來。
摘了滿滿的.艾草葉子就可以做清明果了。先將艾草葉子洗干凈;接著把艾草葉子煮一下,剁碎了放進碗里;然后準備糖水、糯米粉。下一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把艾草葉子、糖水、糯米粉和起來。媽媽將糯米粉倒在桌子上,加入糖水,艾草葉子,一起揉了起來,必須讓艾草葉子融合在糯米粉中。我見了也躍躍欲試,洗了一下手,挽起袖子揉了起來。只見媽媽把面團翻來覆去,一會將面團對折再揉起來;一會像搓衣服似的,往前一推又返回來;一會將面團扔在空中再落下來揉起來。面團像一個聽話的孩子一樣,讓媽媽捏捏臉,拍拍頭。
下面就是搓清明團子了。先把面團搟成長條,再從一頭揪下一些,開始搓起來。看媽媽得心應手,運轉自如,看起來很好玩,我也做了起來。我揪下一團放在手心,兩手合閉,只將清明團子放在放在中間搓了起來,沒想到這可惡的團子碎了,怎么也合不攏了,我越看越著急,索性不干了。后來,還是媽媽幫忙“破鏡重圓”的呢!
下面就是蒸清明果了,媽媽把清明團子一個個秩序井然地放進蒸籠里蒸了起來。在蒸的時候,不斷有一股艾草的清香撲鼻而來,引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啊!我等星星,等月亮,終于把蒸好的清明團子等來了。蒸好后的清明果看上去像一顆顆翡翠一樣,讓人忍不住吃掉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玉器,清明團子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讓人恨不得全吃完。這時,一只手伸向清明團子,我定睛一看,原來是弟弟,看來他也被清明團子的香味引了過來。
我愛清明團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默念此詩,漫漫的哀思、悠悠的傷懷油然而生。迷惘的思緒如縷縷涼風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一定是一片荒涼的墳墓,屹立著民族的魂魄,為這凄清的節日披上一層傷感挽衣。
清明節縮短了古今時空的距離,讓今人抵達汨羅江畔不朽的堤岸。傾聽屈大夫低沉的哀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尤其未悔?!笔缿B炎涼,統治黑暗,污濁的現實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軀,只有汨羅江的滔滔巨浪才能讀懂屈大夫千瘡百孔的心靈!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比祟愑枚宋绻澕赖烨欢谶@清明落寞的節日里,有誰去聽聽屈原跳動的脈搏?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邁,不是激情,而是悲壯,而是哀慟,而是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奏響的挽歌。端午佳節,喜慶不是人類的過錯。汨羅江畔,龍舟拂水而過,人類的吶喊與助威卻和屈原投江的悲壯行為成強烈的反差。喜慶不屬于屈原,只有這清明的懷念才是撫慰屈原逝去的心靈。
屈原沉入汨羅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個升騰的靈魂隨他飄走。
《離騷》開拓了浪漫主義的先河,體味了民族的苦難,理解了屈原的怨憤。經得住時間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時至今日,它還閃閃發光,如黃金一樣。跳蕩在“坎坎伐檀”聲里的苦難猶在耳邊?!霸箲崱彪S汨羅江水流轉千萬年。
汨羅岸邊,那個徒步行走的詩人,是你,屈原。那個“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三閭大夫!面對國君,你盡忠盡誠;面對百姓,你鞠躬盡瘁;面對一片天地,你無怨無悔。你本想帶領祖國走向輝煌,可世事卻讓你空有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你本想“不分先主后主”,可世事卻讓你“處江湖之遠,獨憂其君”。
一腔熱血,一副衷腸,在生與死之間,你選擇了后者;在屈辱與堅守之間,你選擇了后者。你選擇了壯烈的死,與你的精神,你的品性,你對祖國對百姓的愛一同永沉于汨羅江!
你的生命結束了,可是百姓記著你,歷史記著你,汨羅江記著你,中國記著你!
清明,屬于精忠報國的岳飛,屬于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屬于赤膽忠心的文天祥——八千里路,開拓與進取是不進的動力;三十功名,家與民族是不滅的掛懷。
收回思緒,站在列祖列宗的墳前。清明節,我為中華民族的一切脊梁敬一柱清香,祭奠那不朽的忠魂!
清明節到了,我跟母親都會到姥姥的墳前給姥姥掃墓。
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著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云,感受著那拂過山頭上青蔥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姥姥在這里一定會開心。
姥姥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姥姥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么樣的。老老的房子里,掛著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姥姥卻安詳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姥姥的逝去而哭,由于我并不知道姥姥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后,瞅著躺在棺材里的姥姥,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姥姥總愛背著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著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間只點著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里,我蜷在姥姥的胳膊底下,感受著那溫暖的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著姥姥講那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姥姥講故事,雖然那時的我并不清楚姥姥講了什么,但那親切的帶著濃重方音的話語和那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于是姥姥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蔽倚乓詾檎?,麻利地吃完飯后,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那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姥姥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盡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姥姥死前,摔了一跤,隨后又馬上爬起來。家里的人都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姥姥煮的飯,像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像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姥姥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著那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沖上前去,搖著她的手,以為她能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么去搖姥姥那只發冷的手,也搖不醒她。于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姥姥的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看著藍天,享受著微風,我總覺得姥姥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么的思念親人!
殯儀館正廳里有一付水晶棺,棺里躺著你的軀殼。
絲絲縷縷的哀樂輕聲地傾訴,絡繹不絕的人鞠躬、磕頭,帶著沉重的心情沿著棺的四周走過來,佇立在你的身邊,深情的望著你,淚花奪眶而出。有人禁不住地喊:“老師啊,你還有那么多的書稿沒有寫完,我們等著讀你的新作呢,你怎么這么快就走啦?”
有人嗚咽地說:“老友哇,去年你是我們的導游,照顧我們,我們明年還要跟你一起游覽,你為何棄我們而去呀?”
有人嘆息:“前兩天,我還和你在河邊的亭子里說話,你挺有信心的介紹去北京治癌病的情況,你與我談寫作、書法和集門票,真想不到那是我們最后的談話?!?/p>
有人在哭:“哥哥,你一直關心我們弟妹,關心我們的孩子。我從新西蘭趕了兩天兩夜,想見你一面,就差兩個小時,你沒能和我說一句話呀。你不能走,不能走呀!”
有人在嚎啕:“老郭啊,你說好,過了元旦,我們舉行五十金婚大典。你說話不算數,你與癌斗了一年多,還剩一個月,你為何不再堅持下去呀!”
是的,在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都不相信這一事實,不相信你會走,走得那么快,那么急。
你平靜地躺著,依然慈祥地露著一絲和藹的微笑,你似乎在夢中。你對人生依然充滿著信心,充滿著希望。你的一生過得很平淡,你用平淡沉去浮躁,以沉潛的心地,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探索,默默地思考,默默地積累,默默地寫作。你的內心存在一種不竭的生命熱情,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你從來沒有停止研究,你退休十年出了十二部專著,主編了兩套叢書,發表了幾百篇外語教學論文和文學作品,還編輯報紙、雜志,去河南、福建、廣東等地去講學;在病床上,你總是書不離身,稿不離身。
沉痛的追悼會后,三百多人繞棺走了三圈,在哀樂聲里,在一片哭聲里你的尸體被送進火爐,你仙化了。有人在報紙上說,看到你踩著云,飄走了,你去了一個極樂的世界。
你真的走了,你的臨終有一段精彩的結尾。雖然它是殘酷的,是歲月、愛情、人生的殘酷,但有一段藝術性的結尾。你用生命畫了一個句號,用精神樹了一個豐碑,你沒有走,你永遠活在你的子女、親人的心中,活在你的友人、同事、學生的心中。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