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端午節的作文700字匯編6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700字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它,我卻非常喜歡,不僅因為它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還因為在這一天里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每年端午節這天,我都是忙碌而快樂的。
一大早,村子里的人就起床為過節作準備。大人們都趕著去集市上買油條、糖糕——它們是這天必不可少的早餐,去得晚了就怕沒得買了。小孩們是為什么起早呢?他們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割艾草。過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幾株艾草,用來辟邪。可是孩子們割艾草不僅僅為了這個。艾草在他們手里還有一個重要作用——縫荷包。
吃過早餐,大家又開始忙碌起來了。忙些什么呢?當然是包粽子啦!粽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食物。我家每年的粽子都是自己做的,這樣才有意義。我跟大人們學過,知道大概怎么做——先到河邊摘些葦葉,放在鍋里煮軟;然后用幾片煮過的葦葉包些糯米(有的還添些葡萄干、紅棗、豬肉等)。包好以后,便可以放在鍋里煮了。
接近中午,大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豐盛的午飯了,什么雞啊魚啊肉啊都有。我們小孩則拿上自家的粽子聚在一起,互相交換。換完就一頓猛吃,然后評論誰家的好吃、誰家的不好吃。那場面絕不亞于一場辯論賽,因為誰也不承認自家的粽子不好吃。當然,我們每次去主要還是為了吃到不同口味的粽子,至于誰家的好吃、不好吃倒是次要的。趁著大人們還沒喊開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便給小不點兒講從老師那里聽到的關于屈原的故事。
終于開飯了,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飯菜,其樂融融。這時候,我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龍舟競賽。這可是最有趣的事了。我們邊看邊打賭,賭哪條龍舟會贏,大人、小孩都可以參加。在我家有個特殊規定,誰贏了就可以滿足一個心愿,但是不能花錢。當比賽結束時,不管輸贏,我們都很開心。
吃完飯,我通常會和小伙伴們一起縫荷包。把艾草的葉子摘下來,用布包好,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縫好就可以了。有的還在荷包上縫一根帶子。荷包縫好后,和以往一樣,大家互相贈送。每一個荷包里都裝滿了祝福和祈盼。
端午節這天的最后一項活動也深受我們喜愛。晚上,所有的小孩都聚集在一起,坐在月光下,點一堆篝火,唱歌、跳舞、講故事。有時,一些大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我們的行列。
每一次,我們都盡情享受著這個快樂的節日。真想永遠留住這一天!
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后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著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著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么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征。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這次端午我在爺爺奶奶那里過。一進門就看見奶奶忙著包粽子,爺爺在門口插艾草,忙得不可開交,我上前向爺爺奶奶問好:“爺爺奶奶好。”奶奶一見我就把手中的事放下了,過來看我。“乖孫女,你長高了不少呢,去年這時候才到奶奶脖子,今年就到奶奶的鼻子啦。”“是嗎?”“怎么不是呢?”奶奶笑呵呵地說,“明年說不定到我額頭啦。”……聊著聊著,到了中午。
“吃粽子啦!”奶奶大聲的喊著。我們都到齊了,開飯。我吃著奶奶包的粽子,仿佛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佳肴,是用金錢買不到的,里邊包含著奶奶對我濃濃的愛,奶奶的艱辛,奶奶愛我的情意……我忍不住說:奶奶,我愛你!”“奶奶也愛你!”這一幕,我深深地感動了,熱淚盈眶。“不要哭,哭了可不好看。”至今,奶奶還忘不了我以前愛臭美。我愛臭美,人家老是笑我,每在這時候,奶奶總是挺身而出,斥責他們:“有什么好笑,你們沒有過嗎?如果現在是你們被人笑話,還會這樣嗎?要尊敬別人,尊敬別人,別人才會尊敬你。”被奶奶斥責過后的他們,各個全都臉紅起來,以后再也沒笑話過我。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我體會到奶奶的愛,頓時眼淚從兩邊滾落了下來。在我被人打的時候,不管刮風下雨奶奶總是出現在我的面前,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無比幸福。奶奶的愛已超出我的想象,在這世界上我感到我是最幸福的人,再也沒人比我要幸福了。
“呆什么?”一句話讓我從回憶中退了出來。
原來是奶奶叫我去看龍舟,還說今年的龍舟有比賽。我連忙讓奶奶帶我去。
到了海邊的橋上,站在最高的一層樓梯看下去,像要栽倒下去,不怕,我有那和藹可親的奶奶。
“今年的龍舟比以前有趣多了!”一個個龍舟爭的“你死我活”必要比出個高下。其中紅色的龍舟游到了第一,其他的龍舟上的人用上了吃奶的力氣蕩起雙槳,擴散出了一道道水紋,真美。不一會兒其他的龍舟都趕上了紅色的龍舟,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必能成功。時間如梭,轉眼間到了傍晚,我在奶奶家吃完晚飯就要回家了,在回家前,我對爺爺奶奶說:“下一個節日,我一定會和爸爸媽媽回來看你們,爺爺奶奶,我愛你們,是你們幫助我走出陰影,讓我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成長,謝謝你們,讓我的生命充滿光彩,謝謝你們!”這時,全家人都感動了,眼淚隨著眼眶兩邊留了下來,“再見。”我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端午節,雖然平凡,但有著家人那濃濃的愛。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蒲菖酒美清尊共。”這首繪聲繪色的《漁家傲》,乃宋代大家歐陽修所作,描繪的正是端午節場景。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浴蘭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兩千多年來,每逢這個佳節,人們紛紛佩香囊、掛菖蒲、觀龍舟等,當然,最緊要的還是包粽子、吃粽子。
大江南北,甜粽、咸粽,棗粽、豆粽,肉粽、蛋黃粽等等,各種口味、諸般形狀的粽子,包裹著新鮮的竹葉、葦葉,散發著美食的清香,慰藉了人們味蕾的同時,也將節日的溫馨和甜蜜,一絲絲化進人們的心田。
這樣的端午佳節,既是舌尖上的歡慶,亦是文化上的盛時。如果說那首著名的《漁家傲》,給人以美食美景的直接感觀,那么,一首名為《端午》的唐詩,則道出了這個節日的“精神根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斯人已去,唯余江波。詩人的傳奇,卻未隨時光流淌,消失在浩淼江際。后世的人們,敬仰其德,追思其舉,甚至創造出了一個特殊節日,以美食為佐、以賽舟為載,將緬懷之情含在舌尖、銘刻心頭、融入傳統。千年未絕的大道傳承,也賦予了佳節厚重意蘊。
歲月穿梭,滄海桑田。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自國門打開,西風東漸,異域之節日,如愚人節、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而今已不為國人陌生,甚至追隨者甚眾。關于端午節為外國申遺成功的“傳聞”,更加深了一些人的憂慮:傳統的華夏佳節,是否到了全民保護之時?
其實,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此憂慮大可不必。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始終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歷觀中國的文明史,凡開放者榮,凡閉關者衰,此乃歷史的鐵律。以大國之自信,對于外來文化,大可不必有狼來了的小心驚恐。君不見,小小的粽子,不也還是國人最愛?美食的形,文化的根,早已深入血脈。
不過,卻也不必妄自菲薄,將傳統的精髓,一概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簍。緊要之處,應是珍惜當下,善待文明。端午吉時,從舌尖上品味,留住對美食的念想,嘗出文化的滋味,感悟歷史的韻味。過節,過節,亦是文化傳承的契機。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為紀念屈原而寫下。端午節也是因為屈原而流傳于世。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習俗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為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屈原所傳承下來。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為紀念屈原而舉行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精神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界限,還成為了國際性賽事,得到了新發展。
包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紀念意義。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粽子也有各種各樣,不同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粽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非常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著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思念。
一年一度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里卻有一種淡淡失落感。隨著社會發展,端午節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與眾多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著深厚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文化遺產。
關于端午節由來之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一個。關于端午節由來傳說,雖是眾說紛紜,卻也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歷史,二千多年歷史長河積淀,從而賦予了它深厚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情感,端午節每一種延續下來紀念活動,無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情感與心愿。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為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恒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人文內涵,在于挖掘與弘揚,有時我們傳統節日之因此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我們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后”代名詞,而應該成為新時代我們引以為豪、為傲民族瑰寶。
我國有很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老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粽子,它們系著白色的腰帶,穿著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里,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著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老師似乎猜出了我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嘗嘗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老師慢慢地脫下粽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團,糯米上還鑲嵌著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于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簽,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里,太甜了。最后,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粽子,今天為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粽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著她(意思是給我嘗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嘗嘗鮮呢)于是,她大口吃下了粽子,直喊好吃。我最后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著田老師手里剩下的最后幾個粽子,田老師笑瞇瞇地說:“誰還沒吃粽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老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涌上講臺,擠得田老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粽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我們遠遠地擠在后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于到了,剛剛把手往里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別人的牙簽刺到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剩下最后一個粽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粽子被我們刺得四分五裂,田老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時,田老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里塞了一團粽子,我又歡又喜,捂著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里有說不出的甜。粽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很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粽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