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錦集八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800字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于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于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后,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咸,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團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后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圣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家鄉的端午節啊,你給了我那么多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家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 ……此處隱藏2201個字……在一起包。首先,把竹葉裹成一個三角體,有點像漏斗的形狀,然后放一小把糯米到“漏斗”里,再塞上一個紅紅的蜜棗,最后用扎藤把三角體結實的繞上幾圈,就完成了。別看這粽子步驟不多,真正做起來,還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初學者不是扎不牢就是“漏斗”會漏米出來,要想包的好看還真要下一番功夫。將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到鍋里煮,過不多久就會聞到一股濃郁的竹葉交雜著米的清香,香味彌漫了整個廚房。外婆召集大家圍坐在餐桌旁,然后解開粽子的扎藤,剝開粽葉,那一顆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在燈光下晶瑩剔透。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滿嘴的甘甜和清香。自己做的,果然味道不一樣,感覺比外面賣的`更香一些。
“加油!加油!”“嘿呦!嘿呦!”這不是在進行賽龍舟的活動嗎?咱們武漢每年的端午,社區都會組織一些身強力壯的男人們比賽劃龍舟。在我的記憶中,天蒙蒙亮時,石橋上就人頭攢動,街坊鄰里早早地就等著給賽龍舟的隊員們喊加油了,哪怕站上幾個小時都不嫌累。看,龍舟劃過來了。第一支龍舟向我們飛快地劃來,船上個個都是皮膚黝黑的大漢,他們動作整齊劃一,平靜的水面頃刻間被他們的船槳濺的水花四起,每個隊員都是汗如雨下,和身上的河水混在一起,分不清是水還是汗。我在一旁驚嘆他們的劃槳技術,來不及加油助威,龍舟瞬間就駛過了石橋,奔向遠方了……
當然,武漢過端午的習俗可不止這些:有的人家會把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當早餐吃;有的人家會給小孩子佩香囊,傳說有辟邪去瘟之意;有的會掛荷包與拴吉祥五色絲線……這樣的習俗數不勝數。
粽葉的清香在我鼻間飄散,賽龍舟的吶喊聲縈繞我的耳旁,五色絲線裝點了我的色彩生活,武漢端午傳統文化將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采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咸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8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成了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沖走,舉行一系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保佑大家五谷豐登。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犁田、插秧的季節,農民經常要在水里泡著犁田插秧,而喝黃酒能有效地去除風濕。于是端午節這個時候慢慢地就形成了喝黃酒的習慣。這些并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在屈原投江前中國早就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而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莆艾蒿等慶祝方式。
雖然由古至今中國都在過這個節日,但意義卻頗有些不同了。特別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別有一番風味。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凱里市龍場鎮,那里有“煤炭之鄉”的美稱。家鄉的民風淳樸,端午節過得也很淳樸。
和許多地方一樣,端午節的頭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前屋后。因為春夏交替是蛇蟲鼠蟻大量繁殖的時節,人們就把雄黃、大蒜、淘洗糯米的水摻在一起混合而成一種底層黑表層黃,還帶有些泡沫的液體,并把它灑在房前屋后蛇蟲鼠蟻出沒的地方或角落里,使得這些蟲子不敢靠近半步。這些事做完之后,孩子們跟著大人上山采集粽葉、菖莆和艾葉。粽葉自然是拿來包粽子用的。我們的祖宗認為五是不吉利的數字,端午節又恰是雙五重疊,在家門上垂掛菖莆和艾葉可以驅邪避魔。
剛采來的粽葉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把粽葉洗凈晾干后,準備好晶瑩透亮的上好糯米,淘洗干凈,天擦黑的時候就可以包粽子了。家鄉包的粽子形狀各一,有枕頭粽、三四六個角的粽子、背崽粽、五彩粽等等。小孩子最喜歡是背崽粽,一個大粽子下面吊了三四個小尖角粽,像趕場天拖兒帶崽的婦女。所包的粽子因為放的東西不同,味道也不同。有純香的白米粽子,堿水味的灰粽、透著植物香氣的五彩粽,還有豆粽、肉粽。真是讓人一想起就垂涎欲滴。
初四的整個晚上都是煮粽子的時間。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都會圍著煮粽子的鍋灶,伴著閃爍的火光,一股股暖意涌上心頭,一家人合樂的樣子最讓我難忘。當夜漸漸深了,家人也陸續上床睡覺,而我卻像小狗一樣守在媽媽和灶臺邊,什么時候睡著也不知道。第二天醒來,剛煮熟的粽子青綠青綠的,溢出來的一些白糯米胖嘟嘟的,很可愛。看到掛在墻上的粽子,我滿心歡喜。這時候媽媽就拿煮粽子的水給我們小孩子洗臉洗身子,據說這會讓皮膚會變得更光滑潔凈,不生瘡。
匆匆洗完臉,我就迫不及待吃粽子。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粘粘的,滿屋是糯米和粽葉的清香。端午節就在這個香氣彌漫的早晨又來了。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