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春節習俗的作文800字合集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習俗的作文800字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走親戚是家喻戶曉的習俗。在這個期間,人們都是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享受著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喜悅。
我們鄉下也有這個習俗,大部分都是自己做一些具有家鄉特色的食物,在春節走親戚時,親人們就會互相贈送、互相品嘗。這些食物里面,還具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保佑親戚之間身體健康、萬事順利。
往年都沒有回家鄉過春節,自然沒有體會到這個習俗的喜悅。上一次過這個習俗已經是三年前,士別三日都完全不同,何況是三年?這一年春節是去表伯父家,第一次去也是三年前的春節。
三年前,我們一家人冒著寒風刺骨走了幾十里的山路才到表伯父的家。表伯父只是以自家制作的荔枝干和龍眼干招待客人。當時表伯父一家六口人都是住在祖屋里面的,屋里面的燈光很暗,就算是在白天,而且也亮著燈,都還可以看見自己長長的影子。屋子并不很大,剛可以坐下我們一家和表伯父他們一家的人,但可以很溫馨,讓人完全感受不到當時天氣的寒冷。
三年后的春節再回去,果真讓人大吃一驚……
汽車完全可以從大馬路一直駛到表伯父家門前。在車還沒到達時,淳樸的田野香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遠方的“花海”更是壯闊,直使人感覺自已身處一個全是花的世界;一幕幕的金黃的水稻田映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
到了表伯父家,眼前盡是一棟有四層的樓房,外面也已貼上泛白的瓷磚。進到屋里,顯得更加豪華:耀眼的水晶吊燈,美輪美奐的客廳,像外國設計風格的房間。看到這些,我幾乎都忘了表伯父是樸實不過的農民,而是家財萬貫的大老板。這再也不是以前的簡陋的屋子,而是三年前的另一個天堂!
表哥要去山上摘野果,我出于好奇,也跟去了。眼前,一望無際的清新碧綠,密密層層的柔嫩牧草,平展著,延伸著。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
表哥跟我說,現在許多農民都可以蓋樓,包括表伯父在內,是因為現在又不用納糧,而且政府肯補貼錢給農民,所以農民都很勤勞。這還要感謝黨設立的革新政策,在實行的這些年,老百姓都過上了舒適的生活。
我疑慮,表哥沒有讀過書,怎么會說出這些有文理的話呢?表哥看出了我所想的,就回答著:“這話鄉下的人們都會說。”
這一年的走親戚記憶特深,可能下一次春節走親戚又要等三年……但我會把走親戚的所見所聞真真實實的刻在腦海里。
雖然春節走親戚很傳統,但收獲的并不比生活中小事所獲的要少。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我來介紹一下怎么過春節。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現在這種習慣已經慢慢淡去。
爆竹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最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也叫除夕。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貼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節日里的故事也不少。我最愛春節,因為那里有我盼望的零花錢,饞嘴的年夜飯,還有香甜的魚丸。
“好叻,晚上過來啊!”樓下的張大爺一大早起來就出門鍛煉了,順便給大伙拜年,再拉親朋好友吃年夜飯。再說徐嫂,一早就聽到她那帶著 蘇北腔的“新年快樂”的祝福聲。還有陳哥,他家的.包子鋪今天多放了幾個油紙袋,他說:“年夜飯嘛,多吃幾個包子也可以飽啊!”一大早就忙著調肉餡。這節日里的氣氛和平常可真不一樣。
至于我們家,一上午忙著做魚,“年年有余”,大家希望過個好年。
“加少許鹽,少許水,擠姜汁于其中,用筷子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狀。”媽媽在廚房制作魚丸。媽媽嫻熟的技藝躍然顯在灶臺上,未熟的魚丸就如珍珠一樣躺在臺板上。“你小時候特別愛吃魚丸,你記不記得小時候那家賣魚丸的店排滿了長隊……”
老媽不停地說著,我不禁回想起許多年前的一個春節,媽媽才會做魚丸嚷著要讓我嘗嘗。但是我們以前總是去樓下的魚丸店購買食材。那家店是這條街上最紅的店了,不僅為了買魚,更為了觀摩他們做魚丸。一顆魚丸,不大,撒上蔥花,澆上清湯,出鍋時如同豆腐一樣。
嘗一嘗——魚的鮮味,湯的香味,姜的辣味交織在一起爆出無比的清香。那清香在我身體里沖撞,彌漫,讓我的身體充滿了能量。所以,我每周都去稱上一些。那年春節老媽試著給我做了幾個魚丸。夾了一個放在嘴里,吞了下去,生一股粘中帶膩的甜味。我不滿的將魚丸給了媽媽:“不好吃,下次還是買店里的吧!”那以后,媽媽便很少再做魚丸,每次都從外面買,只要我喜歡,出處何所謂?
去年我獨自在外吃了一次魚丸。一顆魚丸,不大,撒上枸杞,澆上魚湯,出鍋時也香氣撲鼻。夾起魚丸吞了下去,也是一股甜味。但我并沒有覺得難吃。又夾起一個,暖暖的,很純正的甜。我望著天邊的滿月,嘗著香甜的魚丸,仿佛看見一副江南水鄉的畫兒:媽媽在月光下淘洗著幾條大魚,然后揉著,魚丸就成型了,甜的魚丸在思念中,在愛中游弋……
“出鍋了!”老媽做的魚丸出鍋了。我回過神看那魚丸,不大,撒上枸杞,澆上魚湯,作風清月朗狀。在滿桌的年夜飯中也算是錦上添花。我立刻夾起一個,生一股甜中帶膩的甜味。但我不覺得難吃,因為嚼著嚼著甜味兒就鉆入心中,這也是春節里魚丸的真諦——家是溫馨的,家是充滿愛的,家的味道是甜的。
雖然我們中國一直都在說不要因為地域問題發生爭吵,可是,由于地域問題帶來的影響的確是不可忽視的。說到春節習俗舞獅子,南方和北方雖然都是舞獅子,可是方法習慣都不一樣。今天小編就要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北方舞獅子的風俗都有哪些,希望大家看了喜歡。
滄州舞獅表演歷史悠久民間蚌舞船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中國農村和鄉鎮流行。凡遇到節慶日和龍華廟會期間,都會以行街和場院的表演形式,并伴有悠揚的民樂或鼓點演奏,世代以來,頗受百姓的喜愛。
為將蚌舞船這項民間藝術重新煥發青春,龍華滄州舞獅團街道文化中心領導四處奔波,尋覓到精于此藝的老藝人樊雅娟等。當年逾六旬的樊老師獲悉這瀕臨絕跡的蚌舞場有望挽救使,不禁喜形于色。她自己墊付達一萬元,從自我構思、自作編排做起,經過數月的努力,終于在龍華地區創建了全市首個民間蚌舞船隊。河北舞獅團
北獅舞法的基本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配合柔順、活潑、靈巧、神采、愉快、輕盈的步法,把獅子舞得惟妙惟肖。其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此種技術重于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
以武士(即所謂主人)之敏捷矯健之身段相配合,來表現獅子的雄健勇猛,也生動地刻劃出武士之機智及風趣,予人一種美好振奮的享受。
通過武術家巧妙的改良,使獅子舞中之獅子,已不是兇殘暴戾之山野猛獸,而足一頭親切可愛很馴服的家畜,有時表現得像一個深于世故,沉著持重的老者,有時表現得像一個天真頑皮的小孩,往往有其可愛的性格,此是北方獅子舞的特點。
北獅造型與真獅酷肖,不若南獅龐大,頭部亦沒有南獅五彩繽紛裝飾,純粹是獸毛顏色,惟其頂部加一獨角以示不同平凡的獸類。全身以纓毛作獅被,甚至表演者所著之褲子與鞋都和真獅子腿部毛色一樣,因而舞動起來就是一頭惟妙惟肖的活動獅子,予人有真實的感覺。
北方獅子表演時共需舞員三人,一人舞獅前身呀(即獅頭),一人舞獅后身(即獅尾),另一個飾武士,領導起舞。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確,表現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卜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俾能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方上乘舞技。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原來在北方舞獅子表演時只需要三個人,而在南方,舞獅子的時候則是越多人越好,就是圖個熱鬧這一點跟北方的確有很大區別。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日子,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歷史上關于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日子,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日子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于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閑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么春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云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于事,萬年知道后,忍不住帶著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后,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歷,后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