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端午節的作文900字合集五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900字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今年的端午節適逢周一,與周六周天連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節一早,天還沒大亮,我的手機就響了,母親打來電話,讓我們回家過端午節。說已包好了粽子正煮著等我們回家吃,母親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讓我們回家大快朵頤,臨走再每家帶上一包。為此她得提前好幾天就開始忙活,買上各種食材,買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幾種米。然后開始制作各種餡料,有豬肉餡、紅棗餡、蜜錢餡、果仁餡、豆沙餡等好幾種餡料。
粽葉是提前從老家買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種香樹葉,大小比人的手掌大點,圓形的,從樹上采下來曬干,用時再用溫水泡透,有一種濃濃的醇香,有比荷葉、葦葉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濃的味道,吃過之后滿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親一直用這種香葉包粽子,來到城市20多年了,這個習慣一直未改變,城里是買不到這種香葉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節來臨前,母親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買回一些香葉,近年來,母親年齡大了,加上我們不放心,我們不讓母親再如此奔波。加上現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車了,于是就讓家鄉的叔買了,讓公交車給捎來,我們上車站去取。
母親的手藝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極了,我們都愛吃。可是,眼看母親一年比一年老了,體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勸過母親不要再辛辛苦苦受這份累,現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樣的都有,想吃去超市買些吃不就行了,可母親說,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銀子”從超市里買回個大禮盒,煮了來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蠟,根本不是正經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還免不了母親受累,還百花二百塊錢,落得母親好一頓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動。
等我們回到家,母親子煮已將粽熟了。正好可以嘗個鮮。拿起一個醇香撲鼻而來,不用吃就勾起極大的食欲,輕輕剝去粽葉,紅白相間的光滑的粽肉呈現眼前,甜軟的糯米,再加上飽滿的紅豆,真是清香四溢;輕咬一口,滿嘴芬芳,味道極好。
兒子早就等不及了,攤開來用勺子插下一塊,放進嘴里,又迅速的吐出來伸著舌頭,妻子說:“真有料,就不會等涼一下再吃!”母親忙問:“燙著沒?”兒子直搖頭,很快幾個粽子下肚,還要吃,母親攔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雖然好吃,但難消化吃多了會漲肚子”。
兒子戀戀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親接著說:“都給你準備好了”,然后提出一個袋子,里面是滿滿一袋粽子,兒子一看抱住母親就親,滿嘴的米漿抹了母親一臉,母親假裝生氣,“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滿臉米渣,”臉上卻是一臉的笑紋。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說:“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說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幾次這樣的早餐?”“粽葉清香裹糯米,紅豆其中惹相思”。吃著粽子,就想起母親日益顯老的面容,這已不僅僅是一枚粽子,這里面包著的是無盡的母愛,它映照著的是母親一顆疼愛兒女的心,讓你吃著香香的粽子,便別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頭,不覺間淚已模糊了雙眼。
端午節就要到了,每當這個節日來到,插艾蒿,點雄黃、包棕子、戴香包、賽龍舟等各種活動都會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事件中,再一次想起楚王國,想起汨羅江,想起在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屈原。
除了屈原,應該還有很多自己的親人在這一天被我們一同懷念。我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無比思念我長眠在商州地下的奶媽,我知道,她也一定會思念我的。
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她對我的哺育和愛卻遠遠超出了血緣的范圍,在她精心呵護和愛撫下,快樂考試吧的童年一直是我最美好的回憶,尤其是端午節的棕子和香包,更讓我無比懷念我的奶媽——那位漂亮健康寬容豁達的年輕女子。
是她在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奶水的時候向我敞開了溫暖的懷抱,我在她的懷中貪婪地吸允著、索取著自己的需要,在她的懷抱中一天天飽滿、長大、變美。
我長大了,要進幼兒園和上學,城里和鄉下的距離把我拉離了她的懷抱,但是我的心卻無法離開她,因為她把母愛的種子深深種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周末就成了我每天的期盼,通往鄉下的小路和小橋,奶媽家的柴門小院也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圖畫。
那時候每年的端午節,我在睡夢中就能夠聞到棕子的清香和香包的花香,那是奶媽讓小舅挽著藍子天不亮就送來的煮了一夜,走完十幾里路還溫熱的棕子,里面的各種豆兒和棗兒把糯米染得紅紅的,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香香的,我的小肚皮也被棕子撐得溜圓。
每年的這幾天,我的主食就是奶媽的棕子,我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奶媽的棕子是最好吃的,誰都比不上。
裝棕子的藍子上還掛著奶媽親手做的香包,那香包好看極了,是用各種絲線纏繞的小棕子的模樣,小巧玲瓏,香氣芬芳,我掛在脖子上在學校向女同學炫耀著,高興著,美著……
那感覺讓我每次回憶都如同回到了童年時代,回到了奶媽身邊。
也有那么幾次趕上在奶媽家過節,于是,包棕子就成了我最高興的事,盡管我不會包,但是還是象模象樣地挽起袖子,坐在大盆子邊上,拿著棕葉包著米和豆兒,拿著草捆扎,每到這時候,奶媽都會高興的一邊包著手里的,一邊教著我,還把我包的棕子也放入鍋里一起煮,結果可想而知,我的棕子不是找不著,就是里面成了稀飯,盡管這樣,她也從未責怪過我,還任我用手在盆里撈來撈去繼續搗亂。
親愛的媽媽,女兒現在仍然不會包棕子,不會纏香包,不是女兒不想學,而是女兒要把媽媽的棕子和香包永遠永遠留在記憶中,那是什么樣的棕子和香包都無法替代的美的記憶,美的味道,美的感受。
就要過節了,不知道天堂里有沒有棕子,有沒有香包?
女兒在這里為媽媽送上一份節日禮物,愿與您在夢中相會,親手為您剝棕子,戴香包,親口祝您端午節快樂!
欣聞國家已把端午節和春節、中秋節一起列為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雖然還沒有規定為法定假日,但是重視傳統節日的步子已邁出,我想您聽到這個消息也一定會高興的,因為您愛這個節日。
我有點納悶:我們剛學了課文《端午節節的由來》說端午節節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節的習俗很多,包粽子,賽龍舟,佩帶香囊,房檐上插艾葉、菖蒲,還要喝雄黃酒,沒有說要送節呀。可媽媽說:“我們這兒的傳統,每年的端午節節,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送節的。”
下了了二路車,遠遠的就看到武商量販披紅掛彩,人頭攢動。來到大門前,只見大門兩邊搭起了兩個大臺子,左邊掛著大紅條幅:迎端午節,包粽子比賽。右邊臺子上兩個推銷員拿著喇叭大喊:“揚子江牌綠豆糕、芝麻糕買二送一啦,快來看一看,瞧一瞧啊!我拉著媽媽擠進了左邊,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凹進去的臺子,里面裝滿了糯米,糯米里摻雜著紅棗、葡萄干,旁邊擺著粽葉和細線繩。一位胸前掛著工作人員牌子的阿姨拿著一個喇叭喊:“顧客朋友們,端午節節快樂,歡迎來本超市購物的顧客朋友們參加包粽子比賽,如果您想參賽,請站到這邊臺子前,我們要宣布比賽規則了!”她這一喊不打緊,人群馬上像潮水一樣涌過來了,媽媽見人太多,拉著我要離開,可是我執意不走,我要參加包粽子比賽,把勞動課學到的本事“現一現”。阿姨又喊了:“歡迎顧客朋友們參加比賽,請聽清楚比賽規則,以20分鐘為準,在這個時間內包的粽子全部屬于你自己,比賽結束后,數出包粽子數量最多的選手,再獎勵20個粽子。”我在媽媽的幫助下,終于站到了一席之地,我把粽葉拿在手上,做好了準備。阿姨喊了一聲:“開始!”我左手托著粽葉,右手一卷,把粽葉折成漏斗狀,挖了一大勺糯米放進粽葉里,然后把豎著的粽葉往下一按,封住了漏斗口,再纏上線繩,一個菱形的粽子就包好了。媽媽高興地大喊:“你好棒!”“哎,這個小姑娘也會包粽子?”“她動作還蠻麻利的……”“小姑娘,加油!”周圍有許多人在注視著我。我既興奮又緊張,馬不停蹄地連續操作,一會兒工夫,媽媽就報數說包10個粽子了。我偷偷地瞄了一下旁邊的'大媽、阿姨、奶奶們,哇!她們太神速了,裝粽子的塑料袋都鼓起來了,也不知她們包了多少。我急了:再快點,再快點!可是越急越出問題,粽葉破了,再撿起一張粽葉,重新包裹……“時間到,停!”掛牌的阿姨喊停了,現在數粽子了,看誰在20分鐘內包的粽子最多,結果出來了,是一位奶奶,她包了37個粽子,我只包了17個。我有點沮喪,可是媽媽高興得又拍手又跺腳,一個勁地夸我了不起。圍觀的人群也發出一片嘖嘖的贊嘆聲,那位掛著工作人員牌子的阿姨說:“這次比賽,這位小姑娘年齡最小,20分鐘她包了17個粽子,我們要給她一個特別獎,獎她20個粽子!”我和媽媽歡呼起來:“耶”!
來到外公家,外婆問媽媽:“這粽子是你買的嗎?”媽媽笑瞇瞇地說:“您猜。”“難道是你包的?你會包粽子?”外婆滿臉疑惑地問媽媽。媽媽說:“我雖然不會包,可我們家有人才呀,您外孫女會包呀!”外婆瞪著雙眼望著我,“我們學校有勞動課,勞動老師教的,不信您拿糯米來,我包給您看。”我自豪地說。外婆摟著我說:“我信,我信!”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節!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后,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后,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尸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歷五月初五,以后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粽子表達緬懷之情,隨著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為“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粽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里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是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粽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著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著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在于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里捧著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里,和鄰里幾個小朋友圍著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獲,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著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著,偷偷起來把花繩和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為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才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著戴荷包啰……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的幫助下認真的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著手腕、腳腕花花綠綠的花繩,是弄著胸前各式各樣的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的小公主。帶著無比幸福的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粽子。
說起包粽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粽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著他和媽媽抱起粽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干、枸杞放入盆中掏干凈,然后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和均勻,接著拿來竹葉卷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夠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后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非常好,就是最后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扎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后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后就是開灶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著自己的花繩和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著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著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和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韓國“端午節申遺”的文化行為對中國產生了不小的震動。如果說,當韓國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概括性的精典圖案,陰陽雙魚放置在國旗上時,中國人還有幾分文化懵懂時,那么端陽節的申遺則讓許多中國人震驚對文化遺產漠視的可怕后果。
韓國傳統文化起源于中國儒教文化,韓國人并不諱言這一點。而讓國人逐漸明白了的一點是,在近代很長時間以來,儒教文化在韓國比在中國更顯得重視,無論是孔子在國家中的地位,還是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在國內被推崇的程度。都有這種傾向。甚至讓一些新儒學派的人認為儒教在韓國根深蒂固。
但是,中韓兩國的文化畢竟還是有著諸多差異。就拿端午節來說,內容就各行其是。雖然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過,實在是各有各的過法。
中國民俗學會權威人士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
中國人的端陽節有著豐富的內容和象征意義。古人認為“端午”為“陽極之日”,《風土記》說:“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故作種種物辟邪惡。”端陽節,民間有著各式各樣的民俗,賽龍舟,百色纏手足腕,采插艾葉、菖蒲,取蟾酥,涂飲雄黃酒,調制朱砂酒,采多種草藥,要戴“五出”,也就是各種漂亮的香包,等等,原始的意義是避邪,驅五毒。這些民間活動有著悠久的圖騰含意。至于紀念屈原,已經是在端陽節的沿續中后人附會的,民間百姓對屈原理解尤其是北方的民間,其實很有限。
對端陽節魅力的流失,原因可以說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在簡單化的“破除迷信”中,將它們整個節日過程省略了,淡化了。使一個節日的色彩,氣味,都消化了。比如,黃色的色調,野艾的氣味,不再現。連“聽取蛙聲一片”的聲音也消失了,圖騰的意味沒有了,神秘感沒有了。使得它只剩了簡單的幾項活動,賽龍舟,北方還無法賽。光有粽子吃吧,有些人,還不愛吃甜食。節日失去了聲,色,味,魅力如何保存?長此以往,我們的后代,會完全看不懂《白蛇傳》這樣精彩的故事。你不懂端陽節的內涵,如何知道蛇是五毒之一,蛇與雄黃酒有什么關系?沒有這樣的傳統心理,當然不能明白美麗的白娘子如何會現身為一條大蛇。
多年來,介紹端午節,只講它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片面了,政治性了,幾代人逐漸喪去了美好的傳統文化整體記憶,應該恢復它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
節日有趣了,人們才會想著去過。
韓國未必不知道那些傳統的傳說與西學科學的矛盾,但他要申報端午節,其實,是一項打造和推廣自己的品牌文化的戰略,把儒教以及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在世界面前,甚至與中國之間進行一些所謂歸屬的紛爭,這對他的文化產業有著相當成功的推波助瀾作用。
我們再去與韓國爭論你長我短,為時己晚,倒不如我們自己把中國的端陽節過的有滋有味,這一份生活情調卻是任何人也奪不去的。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