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900字合集八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900字8篇,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的作文900字 篇1我睜開睡意惺忪的雙眼,透過窗仰望天空。春的到來使冬天帶給萬物的堅毅線條變得柔和而親切,淡藍的天空中隨意抹著幾絲輕云,陽光輕柔的從剛萌發新綠的柳梢瀉下,給萬物又增一份溫暖。我興奮地從床上一躍而起,卻又在起身的一剎那猛然頓悟:今天應是深沉而含有一絲憂傷的日子,清明時節,任何不適宜的情愫都是對先烈及已故親人的褻瀆。
待爸爸將一切準備停當,我們便驅車回老家。沿路盡是焚燒紙錢的人,我不禁產生一股同情和一絲慶幸:同情他們只能遙寄哀思,希望他們燃燒的祝愿,風兒能替他們帶到;慶幸自己可以回家祭拜,相比那些不能回家祭祖的人,我應該感到滿足。
回到老家,一陣寒暄之后,我便同家人一起,走向上墳的崎嶇小道。空中飄浮著紙錢燃燒過的灰燼,讓人著實覺得心內不舒服。
奶奶安睡在一叢青草中央,相比墓園肅穆的環境,這里顯得更清新、自然。媽媽說,奶奶去世時,我只有五個月大。所以十幾年來,對于奶奶,我其實并沒有什么記憶,但親人之間的溫情卻絲毫不曾冷漠。望著徐徐的煙霧,我誠心地奉上我的祝福,希望長眠于地下的奶奶能有所感知。
常聽家人提起奶奶的好,說她那時的勤勞和隱忍的心胸。我不禁在腦海中勾勒奶奶的樣子,她一定是十分慈愛與安祥的老人。想象著如果她還健在,聽她喊我名字一聲,也一定會十分滿足。我的眼眶不禁澀澀的,忙仰起臉來不讓淚水奪眶而出,以免攪擾到奶奶的安眠。
天,依然是那么晴朗,似乎絲毫未受清明悲傷氣氛的感染。哎!天若有情……陽光似乎更明亮了,照在身上,暖暖的。或者,天,并非無情……
吃過便飯后,我們踏上歸程。路過烈士陵園,里面的人依然很多。他們亦手捧一束白菊,臉上的敬佩之情亦如同穆斯林朝拜者一般虔誠。瞧那孩子,或許他并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但只憑他將花放在烈士墓前的神情,就知道此時他小小的心中定然充滿自豪。我心中不禁為之一震,一絲羞愧悄悄滑過,為自己的狹隘。
相比先烈們的英勇,個人的親人分離算得了什么!
過去的硝煙歲月中,是他們用自己的堅定意志吹起一次次沖鋒的號角,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敵人的槍彈,是他們用自己小家的分離換來現在大家的安定。清明節更應是他們的節日!我們要讓先烈們知道,我們從未將他們忘記。他們的事跡將被一代代流傳下去,他們的精神早已深入后輩人的骨髓,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輩輩子孫。
今天,我們除了深沉的追思,還更應有積極向上的目標。在那動亂的年代尚有一群群不朽的英雄問世,更何況當代處于安定生活中的我們?雖說“亂世出英雄”,但我認為盛世更應出人才!有這樣整潔的教室,怎能輕易浪費?有那樣優越的條件,更應好好把握!
一絲微笑浮上嘴角,將我先前的悲傷一掃而光。我抬頭望著愈加明朗的天空,將堅定的目光射向極遠處的天際。未來我將不再懼怕挫折,我知道身后有無數先烈正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我前行。頓時,我心中如有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清明節的作文900字 篇2父親走了已整整三年了。時間的無情卻怎么也沖不淡我對父親的格外思念和內心的負疚。父親走得過于匆匆,以致于我們誰都不愿相信這是事實。他還年輕,他還有很多很多愿望沒有實現,更沒有享受供給兒子長大成人后的幸福就走了。在父親拉緊我的手閉眼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了父親的絕望和留戀,我的心在滴血。從父親灑在我身上的最后一眼目光中,我讀懂了父親帶走的遺憾,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離開我們。知道了父親的病情后,我們一家人開始保密,一天天欺騙著父親,就在他走的一瞬間也沒有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多么善良的謊言,多么苦口的良藥,終究未能留下父親。父親走了,我只感覺天塌了,家亂了,母親的頭發變白了。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了清明不只和雨有關,伴雨而流的還有淚水,思念和疼痛。頭一回在沒有父親的陪伴下跪在了曾經和父親一起跪著的地方,木木的,呆呆的,看著眼前沒有長草的土包,眼淚止不住流。思緒便開始亂闖,去年的清明還好好的,就是父親領著我們兄弟來到這兒的,除了父親臉色嚴肅,我們還是有說有笑,爭搶著掛墳紙(白紙裁成的小紙條),掙搶著吃剩下的獻飯(給去世的人做的飯),父親一邊燒著紙,一邊給我們說,那個墳是爺爺的,那個墳是奶奶的。紙燒完后,他總要在墳堆上看看有沒有洞子,然后用帶來的鐵鍬覆上土,埋好,才放心的離開。每年都是這樣,我們不用操心,只是跟著父親就是了。怎么也想不到父親撒手不管了,我們兄弟跪在墳前不知道該咋辦。誰也不愿意說話,生怕驚動了父親。都按著父親生前的動作燒紙,奠酒,最后將飯連同碗都擱在了墳上。小弟吸煙,便默默地點燃一支放在了墳前,我的心靈猛地一抽,站起來看了看父親墳頭上的土,除了大風刮來的破爛塑料袋,什么也沒有。
時光荏苒,竟然那么巧,第二年清明節,我們兄弟偏偏都在外不能回來為父親掃墓。母親打來電話,電話中母親的聲音有點嘶啞,一定是為了父親。在農村,特別是春節、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女人一般是不去墳地的。我在千里之外的異地開始自責和懺悔。母親又打來電話:你就好好工作,路遠別在回家了,清明節你表哥為你父親去墳地了。接完電話,一個人走出屋外,瘋一樣地跑向很遠很遠的荒丘,哭了很久。我一直想,清明節那天,父親一定很寂寞。
再過幾天又是清明節了。我提前算好了日子,提早謀劃著。去年,國家為清明節放假三天,這個傳統的節日便無形多了幾份隆重和悲涼。女兒也會放假的,雖然她還很小,不知道清明節,到時我要領著她一起去為父親掃墓,告訴她那個墳是爺爺的。也許她有很多問題要問,我最擔心她會問我為什么流淚。
清明節,但愿小雨紛紛,伴我淚水而灑。
清明節的作文900字 篇3季節就像一把記憶的鑰匙,一次又一次地開啟了我童年的回憶。這個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了,又到了那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的春天。我知道,清明節即將來臨,這使我又想起了記憶中的那次難以忘懷的清明節。
小時候,每逢到了清明節,老媽總會帶著我來到紹興老家去上墳。我依稀記得,我跟著老媽和外公姥姥到鄉下去。我們乘著汽車一路顛簸了幾個小時,還走了好長的一段路。歷盡了千辛萬苦,我終于跟著大人們來到了兩個土包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樣子像是小山坡,還像在幼兒園里用沙子堆成的“珠穆朗瑪峰”似的……
到底是怎么啦?我看到外公和姥姥先是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干凈,接著又將帶來的一些水果和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嘴里還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么,大家的神情都十分嚴肅,氣氛也是那樣的沉默。“呵呵!”不懂事的我覺得很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么,只 ……此處隱藏3197個字……春花。他們似乎和小草一樣,還沒有完全聽見春姑娘的呼喚,大多數還沉浸在夢鄉里。只有少數的一些已經伸開了懶腰,朝著我們咧著笑臉,仿佛在說:“哈哈哈,春季來啦,哈哈哈,大地醒啦!”這些美麗可愛的小東西,稀稀拉拉的掩映在綠藤蔓之間,盡管不是金黃的一片,但每朵卻開的是那么美麗,那么動人,花瓣嫩黃嫩黃的中間點上一個黃里透紅的小蕊,這種情景,不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么?
“元寶湖”西面是依泰山而建的岳王廟,山上栽種著茂盛的樹木花草。這泰山又叫“鍋巴山”,這還名字還需要從一個故事說起:有一年,岳家軍被金軍圍困在這,岳飛急中生智,讓軍士們趕忙建起一座土山,把剩下的糧食制成鍋巴,撒在上面,任麻雀來啄食,金兵發現麻雀肚子里全是鍋巴!便認為岳家軍糧草充足,趕緊逃走了。所以每當看到這山,我對岳飛的敬佩之情總是油然而生。岳飛不光是泰州的英雄,更是國家的英雄。
在“元寶湖”北面我們發現了幾尊明朝的石像,有石馬、石羊、石人等,聽媽媽這些石像代表了一位官員的生前職位,而這些石像的主人是一位兵部侍郎。泰州是個一個有著20xx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歷史人才輩出,這些石像就是一個見證。
我和媽媽暢游在泰山公園這個充滿了生機的了綠色海洋,初春的綠是多樣的,有的綠的深沉,有的綠得欲滴,有的綠得耀眼,有的綠得嬌嫩,真是讓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初春,它就像春季這個大舞臺的一塊已撩開的幕布,看到了春季,可還沒有看透呢!
清明節的作文900字 篇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緬懷先烈、祭奠親人是這個節日的主題。不知不覺間我已度過了四十多個清明節,并且在不同的年齡段對清明節的認識各不相同。
幼時的我對清明節的印象是模糊的,現在想來是因家庭條件還可以,不少吃少穿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憂無慮的童年隨著父親的去世而定格。清明節變得清晰起來,那時的我明顯的感覺到生活的艱辛,還沒到清明節,就數著指頭盼,為了吃上兩個平日吃不到的雞蛋。等到了那天,母親便早早的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姊妹四個便不分大小地搶那個大的雞蛋,往往會爭執不休,最后母親只好出面協調,我們這才高高興興地捧著兩顆熱雞蛋跑到小樹林里蕩秋千,霎時樹林上空便蕩漾起孩童們的歡聲笑語。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飯了—”母親那悠長的聲音在村子里回蕩,我們便隨著這聲音跑回家。午飯過后,母親便領著我們姐弟四人去上墳,路上十歲的我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弟弟妹妹們還小,打打鬧鬧的。到了那里,幫母親把雜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擺上,倒酒和上香,過一會,燒紙錢,然后母親盤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來,我們幾個也都哇哇地哭,那時候不知道勸說母親,直到喉嚨哭啞了才做吧,收拾好東西一步一回頭地回家。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好凄慘,經常淚流不止。
這樣過了四年,我慢慢地步入了少年時代,對清明的認識不僅僅是吊念親人,還要紀念給了我們和平生活的先烈們。連著兩年清明節,學校都組織我們去朐山烈士陵園祭奠為國捐軀的烈士,參觀烈士紀念館,他們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教育了我們,然后去電影院看戰斗片,身臨其境感受艱苦的戰爭歲月,明白了和平日子的來之不易,格外珍惜度過的每一天。以后上了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使清明節又淡化了,無非多吃幾個雞蛋而已,到了以后也僅是在新聞媒體上感受罷了。
彈指一揮間,我已進入中年,生活逐漸富足,清明節感覺就是為了懷念親人而設,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歡吃雞蛋,煮雞蛋這道程序也省去了,最近兩年,國家對民族的傳統節日重視起來,放小假幾天,清明節過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聯系兩個較遠的妹妹,希望清明節那天歡聚娘家。到了清明節,我們姐妹幾個邊聊家常邊包水餃,四個孩子在周圍跑跑跳跳,母親更是高興地合不攏嘴。飯后我們一塊去上墳,一路上,麥苗青青,果樹發芽開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美不勝收。對親人的悼念不再那么傷心,好希望父親九泉有知,能看到現在的好日子。回來的時候,順便挖些地里的薺菜、苦菜、菊花芽之類的野菜,成為晚上餐桌上的美食。孩子們更是像放飛的籠中鳥,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寬廣和美麗。
以上就是我眼中的清明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清明節也過的不盡相同,但懷念親人,紀念先烈這一點是相同的。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并發揚廣大。
清明節的作文900字 篇8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清明節插柳民俗1700字。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優秀作文700字。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打馬球,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容。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