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情為話題的作文(精選8篇)
相信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特別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話題作文,話題作文的主題不必從材料中提煉,而是從話題引發出來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闡發話題,啟發學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運用到寫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寫這類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鄉情為話題的作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是自己降臨人世的第一眼所看到的地方,便總是忘不掉她那里的青山綠水,那是鄉情。鄉情如那潺潺的小溪,給人帶來清涼。小時候,當我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時,曾在火熱的夏天用它洗小腳,我把腳浸入水中,霎時,清涼之感便席滿全身,心也靜了。
鄉情如雨,人帶來快樂。鄉路上便會爬滿龍蝦,到處可見小魚,我就赤著小腳丫,提著一個桶,到馬路上揀龍蝦去了。回來時,桶里便會爬滿龍蝦,晚上就能大飽口福了。
鄉情如那金黃的油菜花,使人陶醉。初春,當油菜花收到捎來的春信時,便毫無聲息地開了,一朵,兩朵,三朵……最后,千萬朵花全開了,如地毯,摸上去柔柔的,我便睡了上去,真舒服,最終,我抵擋不住花的味道,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鄉情如那屋頂上的煙囪,告訴人們該吃飯了。每次當我在和小伙玩的時候,只要看自家的煙囪冒起煙了,便丟小伙伴,回家吃飯了。家鄉的飯最好吃,是大鍋燜的,掀開蓋兒,熱氣全撲來了,那米粒粒都油亮亮的,吃起來香噴噴的,城里人是享不到個福的。
鄉情啊,忘不掉的。
家鄉的記憶,無法忘卻,即使忘卻,但也總還會有家鄉情;家鄉的氣息,無法揮散,即使淡了,也總還會有家鄉味;家鄉的美,如詩如畫,令我如癡如醉,癡在眼前,醉在心里。
你可還曾記得,家鄉的山水。一片片小小的麥田,承載著你我多少回憶;一條條石子路上,烙印著我們多少的腳印;一座座黃土山上,見證著我們多少次的攀巖與努力。
你可還曾記得這一切,這一切的記憶似乎全都裝在了大自然中。
我的家鄉不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沒有在外的游子抒發鄉情。也許,美的欣賞與鄉愁永遠無法等同。
早晨,黃土山上臥著的高大喬木,立著一只只玲瓏的翠鳥。他們揮舞著雙手,放開喉嚨,唱著婉轉的“早晨協奏曲”,遠遠的池塘里,還看見小魚在游來游去,嘴里還吐著水泡。
在夏秋季,你還能見到田野里金黃的稻谷,一排排的金燦燦的,是一片金光匯成的海。在田野里的周圍,也總會有幾株嫩草,清晨,經過露水的洗浴后,隨著風抖動著幼嫩的軀體,這就是生命啊!
這便是我家鄉的寫照。傍晚晚歸的朝霞,那一縷紅光映照在各個角落,水被染了個紅燦燦,但夕陽的背影照射在山間時,夕陽的身影是如此的高大,有當年火燒赤壁的感覺,樹上的歸鳥都棲息著,享受這一天下來累積的美味,天色漸暗,幽寂的村莊里多了點音樂,這正是知了與蟬唱出來的,他們似乎在比拼,很賣力,誰也不讓誰,若不決出個勝負,他們絕不會停息。
如果沒有來到此處,是感受不到這種情緒的。親愛的朋友,眷戀財富不及眷戀家鄉,家鄉是心的搖籃,搖籃中裝載的莫過于大自然與鄉情。
鄉情并不代表著愁與思,鄉情是一種心靈的傳遞,這種情感我的心中不停地飛躍著,越飛越高,越飛越遠,直到飛到每個人的心間。
歲月之河匆匆淌過,許多記憶已模糊。但家鄉的一山一水,都印在我的腦海深處。
我出生在平凡的大山里,生活在平凡的家庭里,接受著平凡的教育,享受著平凡的愛,因此我是一個平凡的人。
我的家鄉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農家人,正如《桃花源記》中所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來往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就是和諧的生活。
家鄉的一年四季也是各具情態。
初春是如此的美麗,它把家鄉裝點得生機勃勃。青草在澗邊茁壯成長,黃鸝、麻雀等各種鳥在深林里開辦著有聲有色的音樂會。正如韋應物寫道:“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又是一年新的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計劃這一年的生活。
歲月如梭,匆匆的春,又歸去,綠蔭將夏天的大門打開。夏姑娘穿著那翠綠的短裙,在微風中展示她那婀娜多姿的舞步。在紅紅的烈日下,在狂風暴雨中,她的胸懷里哺育著無數碩果。那一望無際的麥田里,有著衣著翠綠的守護神。向日葵向太陽微笑,顯出高傲自信的樣子……這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預兆著有一個好的豐收。
香氣撲鼻的碩果將秋天的大門打開,迎進那高貴、圣潔的秋神,秋神舉袖一揮,麥田變成了金黃色,揮去了夏日的酷暑。秋天是金色的,是農民這一年來的累累碩果,是朝陽和落日的伙伴。秋神將農民伯伯的辛苦和汗水化為金燦燦的糧食。
秋神離去了,那冬姑娘穿著潔白無瑕的衣袖舞動而來。冬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季節,是農民的休息日,是新年前夕的前兆。家鄉只要在冬天,一下雪,就兩樣了。對面的山、樹、房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孩子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幾分鐘后,院中就有好多的守衛,守衛著這寒冷的冬天。
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人們不知度過了多少個季節,多少個日出日落,多少個狂風暴雨和多少個烈日炎炎。而在蔚藍的天空下,我依然愛著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家鄉。
我生在上海,長在上海,應該是一個上海人了,然而我的祖籍卻在河南省南陽市。
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沒有人會認為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的性格里卻有不少東西有點不像真正的上海人。我的脾氣是說來就來,說去就去,而且從來不喜歡記仇,說話總是粗聲大氣的這些性格總是牢牢地刻在我的基因里。每當我做了有些“另類”的動作時,奶奶總會對我說:“你啊,真是個小河南人!”
一直以來我不知道奶奶口中的河南人到底是什么樣的,到底是表揚還是批評?不過,我聽說過關于批評河南人的話語,覺得河南不怎么樣,是個窮鄉僻壤,民風惡劣的地方。直到我十歲那年,和母親一起回家鄉,看望外公外婆的時候,才第一次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河南。
河南南陽,是一個文化璀璨,物產豐富的地方。
南陽的獼猴桃是出名的,那里的獼猴桃用手輕輕一剝就去了皮,嫩綠的顏色就顯露了出來。一口咬下去,香甜的果肉和豐富的汁水令我唇齒留香。而在上海,好一點獼猴桃都是按照個來賣的,但是吃了后感覺嘴里澀澀的。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河南的名勝古跡和古代偉人。
三國時期,以草船借箭、八卦陣流傳千古的軍事家諸葛亮、威猛善戰的五虎上將黃忠,制造地動儀的張衡、妙手回春的張仲景、商圣范蠡他們都是是河南南陽人。而萬眾向往的少林寺,幾十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也在河南。只可惜,由于古代連年的戰亂,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都一去不復返了。
我在河南住了一個禮拜,感覺河南人不是網上流傳的奸詐、耍小聰明,更多的應該是淳樸,善良。
想到這里,我感覺自己有點傻,怎么當初會認為河南是如此差的地方,或許是由于河南的一些個例,才讓人有這種誤解。不過,我現在一直認為,在古代如此多偉人的圣賢之風的洗禮下,盡管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河南人依然是好樣的,我的故鄉——河南南陽是最美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神槍手,故鄉是靶心,無論多么遙遠,多么渺小都不會有絲毫偏差。
——題記
每個生靈都有著它的根,都有牽引著它的一根絲,而這根這絲就是令人夜不能寐,魂牽夢繞的故鄉情。
小時候,故鄉是一個歡樂的地方。那個時候,沒有學習的壓力,沒有一次次考試的緊張氣息,所擁有的卻是那悠長的假日,光著腳丫在滿大街上亂跑,給村東頭的老黃狗吃剩的零食,跟賣油條的張阿姨問聲好,再給烈日下吆喝著賣西瓜的王老頭一杯水,又送給河西岸磨針的劉奶奶一抹微笑。那個時候,一天天的時間就這么蹦蹦跳跳地流逝,也不覺乏味,也不覺無聊,只是一日日地歡快。
長大后,故鄉成了我最厭惡的地方,我討厭那里,討厭那不便利的交通,討厭那不順暢的wifi,更討厭父母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啰嗦嘮叨,在那段時間里,我無時無刻地不想飛越家鄉的囚籠,展開那矯健的翅膀,在碧藍的天空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就連那兒時對我關切倍加的鄰里們,即是面對面迎來,只是微笑點頭決不多言一語,兒時的伙伴們也逐漸隨著歲月的變遷,終成陌路人。
而現在,故鄉又成了一個充滿思念的地方,在異鄉求學的前一晚,我還激動萬分,對母親的千萬叮嚀不以所然,但幾年光景猶如白駒過隙,我對故鄉的思念卻愈發顯著,每每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都會披上衣服,倚立窗前,望那皎潔的月光,回想一片片熾熱的故土,和故鄉里那一個個令我牽掛的人。每每這時,我都期望可以回到兒時的家鄉,沒有憂愁,沒有煩惱,靜處家鄉,每時,每刻。
是的,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瑕疵,飛上星空后才發現,那里充滿灰塵,骯臟,還不如地球溫暖實在!故鄉也一樣,曾經無比渴望逃離家鄉,到頭來,那竟成了最溫暖的地方!
綠葉總會離開枝頭,但對枝頭的思念卻不曾減少,天涯的游子們啊,你們的脈脈鄉情,日月可見!
陶淵明《陋室銘》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湖北,有下并不出名的縣市,它沒有“一徑竹陰云滿地,半簾花影月籠紗”的幽然寂靜,沒有“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的超脫清麗,卻擁有別樣而獨特的美麗,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忠勇孝善,創新奮進的子孫,這座可愛的城市,便是我的故鄉——麻城。
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雖平凡無奇,卻人才輩出。麻城人民身上涌現出的`精神,更是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余誠,一位普通的麻城人,卻做出了不朽的功績,她不僅為公學募款,而且與劉靜庵合辦學校,親身教育學生,后又以犀利文辭,反擊康梁保皇勢力,她熱忱愛國,即使身患重病,仍然心系國家。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于二十六歲逝世,但她卻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愛國主義事業,感動了無數哪怕未曾謀面的人。從她身上所體現出的忠勇之心,為麻城城增添了無限的光輝。這樣的烈士,這樣的城市,如何能讓人不為之動容?
有人說,地因人而靈,麻城便是這樣一座人杰地靈的城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麻城的青山綠水養育了善良孝順的麻城人民。還記得被譽為“鐵肩父親”的程龍富嗎?他生于麻城,也在麻城長大,不料兒子突患白血病,縱使家境貧賽,他仍對兒子不離不棄,寧愿一個人打六份工,也不放棄希望。他是一位父親,更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偉人,他用汗水和滄桑筑起了麻城人民心中最高大的里程碑,譜寫了麻城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話。麻城,這座溫暖的城市,如同春風化雨一般,慈潤著人們的心田。
“蜿蜒千里,大別作朔風屏障;奔騰九曲,長江迎紫氣東升”,麻城,不僅用清秀之景孕育人才,而且更以崇高精神創造輝煌。無數名揚四海,功績卓越的人皆出自這里,著名電視劇《西游記》導演楊潔生長于此,曾名列全國十佳電視導演之首,“兩彈一星”英雄彭桓武也出生在麻城,受這片土地的養育。這樣一座人才濟濟的城市,弘揚、傳遞著“忠勇孝善,創新奮進”的麻城精神,是麻城人心中最珍貴的寶藏。
作為一名麻城人,我們都受到了麻城精神的感染,得麻城品質的熏陶,如此人才輩出,充滿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圣地,怎能不令我們向往和熱愛?怎能不令我們自豪?
麻城精神,如日光,照亮黑暗的陌路;如清泉,蕩滌心靈的污垢,弘揚麻城“忠勇孝善,創新奮進”精神,是我們麻城子孫的責任,更是信仰!
家鄉有著美麗的自然景物,想起家鄉就懷念那無憂無慮的時光,懷念家鄉的美景。
從小在家鄉里長大的人,鄉情也是最濃的。在我看來,鄉情也就是我們對家鄉的一種依戀,以及當我們遠離家鄉時,對家鄉的牽掛。
家鄉帶給我們的回憶越多,我們對家鄉的感情也就越濃厚。我的家鄉是在一個小山村里,崎嶇不平的道路彎彎曲曲的在山腰上蜿蜒著。我的家鄉給了我一個樂趣橫生的童年,我對家鄉的感情在這些美好的童年回憶之中也越來越深了。
童年時的我在家鄉里四處逛蕩著,家鄉里最不缺的就是自然里的美景,以及各種各樣的最樸實的玩具。我能在家鄉的春天里追趕著彩色的蝴蝶,能夠在夏天里在長輩們的帶領下帶上游泳圈投進家鄉清涼的小溪流,還能在秋天里摘取不同種類的果實,嘗到不少的美味,更能在冬天里,閱盡大雪壓山的奇曠之景。
我的家鄉給我帶來很多美好的記憶,這些美好的記憶最終都醞釀成了我心中濃稠的鄉情。越隨著長大,也就會由于各種原因離開家鄉。第一次較久的離開家鄉,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所在的初中校園距離家鄉有一段距離,在我開學踏入中學的那一天。我大包小包的在父母的護送下離開了家鄉。
那一天我的心情既有對新生活的憧憬,同樣也少不了對家鄉的不舍。但隨即一想到,每個月我還能回家鄉一趟,心里便也就沒有跟更多的傷感了。只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初中生活開始的第一個月,我對家鄉的懷念就已經無比濃厚了。
等到中學第一次月假,然后我迫不及待的回了家鄉。不過短短一個月,家鄉里的一切自然是沒有變的,等到我回了家鄉后,我的心里第一次感受到家鄉的無比重要。
鄉情,那是因為家鄉帶給了我們很多,并且家鄉永遠都會敞開懷抱擁抱著我們。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雖說如今所處仍在故鄉,但總覺得城鎮的繁榮不比故鄉的寧靜,山坡上的樹也是村子里的綠,天空上的云彩還是村子里的白,往來的人兒還是村子里的熱情。
現在,我離村求學。鄉下沒有中學,家人都希望我考上二中,我也寄望自己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但在我名字之前的,一定是我的故鄉。
在離村求學的日子里,故鄉時時在我的血脈流動,每每觸景生情。
當我用墨筆在題冊上解題的時候,當我聞到飯堂里飄來飯菜的香味的時候,或者是當我在飯后漫步于校道之上,望著頭頂上綴滿花兒的芒果樹的時候,我想起奶奶親手包的裹蒸粽,在鍋里向我招手;我想起橘黃滿山的季節,聽見屬于山中小溪獨特的汩汩聲;我想起黃金似的稻谷,嫩綠的菜葉,斑斕的麻雀;我想起悠遠深沉的鐘聲,廟宇里‘大皇阿公’神像在人們虔誠的祈禱中靜靜聆聽著,村子里神秘美麗的山頭……
這一切,是多么美麗啊!
在久違的故土之上,有我留下的無數痕跡,鄉下那一望無際的田野將我的悲傷埋葬,并將快樂播種。在那涓涓溪流里我摸過田螺,在那依舊結實的扁擔上有我的汗水。田埂上是我種下的油菜,我吃過,油菜里滿滿是故土的味道。當風兒拂過,只屬于故鄉的氣息便在金黃的油菜花間蕩漾。河流淺淺的從屋邊流過,裊裊炊煙像云霧似的竄出來,宛如仙境。空氣里充滿原始的氣味,鄰居家小孩的笑聲穿透胡同窄巷。碧空如洗,道路兩旁是村民勞動的身影。仲夏,鳥兒昆蟲在成熟的禾稻上盤旋著。村民們收割回來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原本空蕩蕩的曬谷場上鋪滿了金燦燦的谷子,那是辛勞的回報,是大地的恩賜……
鄉情,我想,文字是無法表達得意盡的,但故鄉卻融于骨髓,任何人都不能拋棄她,不能遺忘她。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