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關門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隨手關門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應臺曾在《目送》里這樣描寫母子的隔閡:“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短短的文字,卻讓人感慨不已。無論多么乖巧的孩子,似乎進入青春期后,都會隨手關上那扇門——與父母的理解溝通之門。門里門外,一下子被隔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孩子的世界,新奇、大膽,還有滿眼的叛逆和瘋狂;另一個則屬于父母,乏味陳舊、不合時宜,滿是苛刻的條條框框。冰冷的門阻斷了視線,父母只能想象,想象門里那個波濤深邃的世界,然后苦苦思索:怎么會這樣。
是啊,怎么會這樣。那個笑著撒嬌,牽著父母手不放的小孩去了哪里?眼前只有一個沉默的少年,背著書包,正要獨自出門去。不是不久前還在一起開著玩笑,無話不談嗎?現在的孩子依然和朋友煲電話粥,卻和父母那么疏遠。偶爾回頭一望,往日微笑的眼睛此刻像是灰色的海,翻滾的波濤淹沒了曾經的歡笑。
痛苦也好,無奈也罷,緊閉的門就在眼前。這一現象的普遍性表明,“隨手關門”的背后,一定有值得深思的原因。
這其中當然有子女對父母的偏見或是叛逆心理作怪,但又不只是這么簡單。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孩子的“隨手關門”標志著他們獨立人格的蘇醒。小孩子大多只是依附于父母,幾乎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此刻自認為長大的他們急迫地想要證明自己是誰。因此,大部分孩子采取了有些極端的做法:切斷和父母之間的聯系,構建自己的世界。同樣,他們更多地親近同齡人疏遠家人,為的也是找到自己的群體,從那里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樣的迫切,恰恰反映了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迷茫,他們需要人指點和引導,父母顯然是最好的人選。但平時父母往往只充當保姆或教師的角色,在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方面一手包辦,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心理引導方面做的很不夠。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孩子放棄了向父母求助,甚至對他們不理不睬這個結果。
可以看出,“隨手關門”有雙方的原因。想解決這個問題,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不論是父母對子女的心理引導,還是孩子自身的成長,都需要時間的保障。而事實證明,這個過程往往痛苦而漫長。
所幸,開門后,一切都還不算遲。
我從空蕩的公交車上蹦下來,點點陽光從樹陰間漏進我的瞳孔,很舒服的明亮。這時路上的行人不多,時時有幾個人急匆匆趕回家吃午飯,無視一米外的一片燦爛。
像風一樣在河邊游蕩,早已摘下耳機,完全投入到河邊的美好,此刻的心情輕的想飛,微笑著關注兩點一線生活中忽略的風景。
石子路上,我在中央,右邊一米是家旁的滏陽河,一兩個月前,這條河是一條死的河,沒有波光,只有漂浮在上面的水草的尸體、垃圾的殘骸,人們是看都不愿多看一眼的。今天,已經是春天了,順理成章地恢復了活力,小魚小蝦在河岸邊吐一兩個袖珍的可愛小泡泡,連烏龜都睡醒了,趴在岸邊的大石頭上曬太陽了,享受午后的溫和陽光。遠處,一方小舟靜靜地劃破水面。上面一個老人、一個壯年,他們盤腿坐在棕色的木船上,一只漁網,兩只船槳,安靜地躺在船尾,尚無用武之地。耳朵很靈敏地捕捉到一老一壯的對話,邯鄲口音,但是努力可以辨認,“這兩天河里沒臟東西,咱省事兒多了!”壯年男人厚實的聲音融進耳朵,流入大腦。木船漸行漸遠,順水飄過了石橋,只有泠泠的水流留下兩行痕跡。
石子路上,我在中央,左邊一米是剛露青芽的草鋪成的毯子。一兩個月前這一百多米長,五米寬的毯子一片黃,一片灰,毫無生機,小草軟軟地的癱在灰色上,成了斑駁的枯黃。幾天前一場小小的雨,草兒、葉兒、花兒,照單全收,不曾有一點兒浪費。幾天后,地上一片嫩綠,呼應著河邊翠的垂柳,點綴著一兩朵黃的野花。原來干枯樹枝上點點紫紅,紫紅上片片粉白,朵朵粉白中是淡粉,長著可愛的須。一種安靜的燦爛淡淡的綻放在腳上的嫩綠上。一朵小小的花,顫了一下,又顫了一下,一只蜜蜂躲在花瓣后,害怕被我發現似地,一扭頭,就盤旋著飛到另一顆花樹上了。伸手想摘下一朵花,又唯恐破了一方寧靜,殺了小小的生靈,便細細地觀看,要把這一抹淡粉永久地收入眼簾。
坐在草坪中央的長亭上,欣賞午后的寧靜。斑駁的石子路上,光滑的鵝卵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光,提醒我,美,在路上。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