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的清明節的作文700字錦集7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700字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那時電視機還不普及,當大哥突然從城里抱回一臺黑白電視機時,全家人都非常欣喜,幾兄妹圍著已經衰老的父親,高興地對他說:“爸,以后您可以看最喜歡的京劇了。”
父親工作一生,靠微薄的工資養活全家,他退休后不久,母親就生病離開了,父親沒有打牌泡茶館的愛好,成天抱著收音機聽京劇。
大哥把電視機放在父親的房間,每天提前看節目預告,然后全家人擠在一起看京劇,說實話,我對京劇一點興趣都沒有,大哥大姐也一樣,只是為了讓父親高興才這么做。
父親老了,聽力不太好,眼睛也看不分明,但他顯然很欣慰兒女們的孝心,每次都努力睜大眼睛看,有時候乏了,就靠著床頭躺一會,一直到京劇演完,我們兄妹離開。
五年過去了,大哥、大姐先后結婚搬了出去,家里就剩下我與父親。我也有自己的事,常常把電視機調好臺,讓父親一個人看。但漸漸地,我發覺每次再去看父親的時候,電視機要么關了,要么換了臺,我問父親您不想看京劇了嗎?他含混地回答說:“電視機自己關的。”以為是電視機出了問題,不久我們湊錢為父親買了臺彩色大電視,但不到一星期,又出現同樣的情況。
我覺得不是電視機的問題了,一次我又給父親調好京劇,在外屋聽動靜,果然聽到父親調臺的聲音,然后“啪”的一聲關了。我走進去,父親的神情有些驚慌。
我說:“爸,如果您不喜歡看京劇,可以對我說,我幫您關。”父親睜著渾濁的眼睛看了我半天,微微點點頭。
想起這五年來,父親是不是一直不喜歡看京劇?我問他:“爸,才買電視機時,您看不看得清?聽不聽得見?”他先點點頭,然后又搖搖頭,有些吃力說:“看不清楚。”我的心突然一痛,問:“那您為什么不說呢?你看不清我們可以把電視機放近一點,聽不見可以把聲音開大一點啊。”
父親望著我,沒有回答,但眼睛卻變得有神起來,嘴角也露出一絲笑意。
我現在才明白,五年來父親一直看不清楚畫面,也聽不清聲音,他硬撐著假裝看,只為不想拂兒女們的好意,而我們也一直以為自己盡了孝心,并為此沾沾自喜。這樣的孝心在父愛面前,顯得蒼白,因為盡孝只會在父親的有生之年,而他給予我們的愛,卻是永恒的,兒女們永遠無法超越。
以此送給天下所有逝去的父母及懷念著他們的兒女!
不論親情、愛情或者友情,我們雖然不能夠做到前世無悔,但至少,我們能夠做到今生無愧!
湖水清澈見底,河里有幾條小金魚歡快的游來游去,旁邊的柳樹舒展著它纖細的腰肢,金黃色的麥田一望無際,勤勞的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充實,快樂的日子。這就是我的家鄉―福建省土垵村。
我從小跟著父母在其他地方生活,只去過五六次的家鄉卻在我的記憶中無法抹去,它迷人的風景,不一樣的人情都深深吸引著我,雖然它只是偏遠地方的一個小山村,雖然它比不上城市的繁華,可在我心中,它是世外桃源,是唯一的凈土。
4月5日是我們中國一年一度的節日―清明節。每當這一天,人們都會到商店里買冥幣,紙衣服,并且在家里準備好美味佳肴,一同結伴到死去的親人墳前祭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不變的習俗,菊花是象征美好,純潔的定義,人們除了要把自己的祝福帶給死去的親人以外,還要準備一束菊花,放在墳前,以慰親人的在天之靈。
我的家鄉是一個非常迷信的地方,這里的人們認為只要多向神靈祈禱,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所以每當有什么隆重的節日,村民們都會到寺廟燒香,并且捐贈香油錢,清明節這天也不例外。一大早,主人們就在家里準備食物,等到快中午了,就去買祭奠需要的物品,然后到親人墳前去慰問,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下午時,村民們要在自家門前放鞭炮,你可能會奇怪,放鞭炮不是表示慶祝的意思嗎,在清明節這天放鞭炮是對親人的大不敬呀,可是他們卻不這樣認為,那里的村民們都相信自己的親人在天堂過的很好,應該為他們慶祝,這也是樂觀心態的一種表現,除此之外,人們放完鞭炮以后,還要到附近的寺廟燒香,在神的面前祈求已死去的親人保佑下一代永遠幸福,快樂…
大詩人李白曾經作過這樣一首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的家鄉盡管在別人眼里毫不起眼,甚至習俗也落后于其他地方,但是在我眼里,家鄉是最美的,它的習俗也是最特別的,清明節是一個對死去的親人盡孝的節日,雖然土垵村這個小村莊的習俗并不那么吸引人,可是它要表達的孝道卻絕不打折扣。
撥開面前橫生的雜草與茂密的枝杈,我們在略有坡度的山路上行走,如同一群探險愛好者。
外公的墓地就在前面不遠處,跟現在流行的公墓不同,這里存在的都是一座座獨立的大墓,背山面水,如同一間間鄉間別墅。上山的路無法通車,甚至連臺階也是時斷時續,有的只是前來祭祖的人踩出的條條鄉間小道。
記得兒時的我,對清明掃墓就很有興趣。可以跑到山上來踏青,能光明正大地玩火,就像散財童子一樣把大把大把的冥鈔與稀奇古怪的東西投入火堆,還可以滿懷希望地在先人墓前許下心愿。到掃墓結束時,小孩們便一擁而上瓜分那些祭品。長輩們往往不會阻擋,反而會撫摸著我們的腦袋,說這是吃乖的,多吃點。
來到外公的墓前,同往年一般,所有人都開始忙碌起來。除草、掃地、擺放香燭與祭品……從我記事起,這些儀式便深深地銘刻在我的腦海中。一年復一年,我看著長輩們虔誠地做著這些工作,到現在我能上前幫忙,或許以后,我會帶領著自己的后輩來這里,教會他們這些習俗。
媽媽拿著一沓紙錢,開始往火堆里投放。我站在一旁,望著外公墓前躍動的火苗與被風卷起的飛灰,突然想起媽媽說過有關外公的往事。
外公死得早,他因為文革而被關進大牢。當時的媽媽只有三歲。外公也未留下什么照片,我只能根據長輩的描述來想象我的外公。外婆說:外公是個很能干的人。幾乎沒有什么他不會的,家中的什么電器壞了,根本不需要請修理工,外公自己搗鼓一陣保證能好。外公的脾氣也很好,很熱心,對街坊鄰居有求必應。我想:外公若是在世,一定是個很慈祥的老人吧,我一定會更加的幸福吧。
火漸漸地熄滅,山風卷起一地的的灰燼,紛紛揚揚飄上空中。長輩們說,這是已逝的先人知道我們在祭拜他,收走了這些供品。
清明節確實是一個緬懷先人的節日,不知外公在天之靈是否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祭拜與懷念呢?
盡管我對外公早早地離世一直感到惋惜與耿耿于懷,但這終究是無可挽回,清明節,也只能是寄我遙思告祭外公的在天之靈。
逝者常已亥,托體同山阿。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世人所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所以說,無論家里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著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蝎子圖案的紙貼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今天是清明節,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媽媽回到老家,一路上陽光燦爛,春風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開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樂呵。小心翼翼地跟著爸媽后面走,突然爸爸問我:“聰聰,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我搖搖頭,爸爸給我講開了: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即起始于節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后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后來,皇帝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里。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著春風輕舞,偶爾有幾只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著爺爺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了一下,爺爺與奶奶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聽爸爸講爺爺奶奶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節約來的錢都供給爸爸念書,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當爸爸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了,卻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變得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欲斷魂”,爸爸跟媽媽不聲不響地拔著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著……雖然我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雜草清理干凈了,爸爸點上了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了爸爸的臉,爸爸凝視著一張張寄托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卷起,變灰……臉頰上流下了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爺爺奶奶磕了三個頭,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給爺爺奶奶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
在那昏黃的燭光中,在那古老的方言中,我又回到那有她的時光
-----題記
每當清明時節,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著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云,感受著那拂過山頭上青蔥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外婆在這里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么樣的。老老的房子里,掛著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后,瞅著躺在棺材里的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背著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著招呼 , 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間只點著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里,我蜷在外婆 的胳膊底下,感受著那溫暖的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著外婆講那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那時的我并不清楚外婆講了什么,但那親切的帶著濃重方音的話語和那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于是外婆就對我說:“ 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后,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那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盡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后又馬上爬起來。家里的人都以為沒事,我我也以為沒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飯,像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像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著那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沖上前去,搖著她的手,以為她能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
,無論我怎么去搖外婆那只發冷的手,也搖不醒她。于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外婆的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看著藍天,享受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直到永遠
“清明時節雨紛紛”,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潤濕的空氣中飄著豌豆花和青草的香味,我和家人提著鮮花、蠟燭來到了鳳凰山陵園給爺爺掃墓。
順著石階拾級而上,掃墓的人真多啊!一位老奶奶獨自一人站在墓前,雙手合十,低著頭、閉著雙眼在輕聲地念經,仿佛在念著什么密碼,我一句也聽不懂。可她看起來是那樣莊嚴虔誠,姑姑說她是在超度亡靈,我也聽不懂,我正想問,又想起媽媽給我打的“預防針”——莊嚴的場合不要隨便說話,我只好硬生生地把問題咽了回去。
忽然耳邊傳來一陣哀痛的哭聲,我循聲望去,只見一位女士正拍打著墳墓痛哭著,邊哭邊訴說著什么。多可憐啊,她準是失去了自己最親愛的家人,我呆呆地望了她一會兒,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一群孩子跑上來了,他們急著想要放萬花筒呢,聽著那震耳欲聾的聲音,我忙捂上了耳朵,討厭這噪音打破了大山的寧靜。
終于到爺爺的墓前了,站在爺爺的墓前,我小聲地念著墓碑上的字,念完,我心里一震,原來爺爺在一九九八年就去世了,離現在有十五年了,遺憾的是我根本沒見過爺爺。要是爺爺還健在,我遇上困難一定會向爺爺請教,由于爺爺一定有辦法嘛。姑姑點燃了蠟燭、香,燒起了紙錢,她對著墳墓恭恭敬敬地拜了起來,拜著拜著,我發現姑姑的眼眶紅了,淚水順著她的臉頰滑落下來,我的心里也感到酸酸的。
爸爸告訴我,爺爺是一個勤勞、寬容又多才多藝的人。爺爺一生坎坷,生前是婁岙小學的校長,為了辦好教育,他勤勤懇懇,募集資金建學校,招聘優秀的老師,把學校辦得蒸蒸日上。爺爺是村民們敬仰的文化人,他經常為村民們寫信、寫春聯,婁岙老人亭的柱子上就有爺爺寫的對聯。爸爸經常教育我,要向爺爺學習,做一個優秀的人。啪嗒,啪嗒,一顆顆大大的燭淚不停滑落,仿佛是寄托我們對親人的哀思。
離開鳳凰山陵園,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我們又去祭拜了曾祖父、高祖父。媽媽告訴我,掃墓不光是為了緬懷、感恩先祖,更重要的是告訴先祖,我們會更幸福地生活著,讓先祖們含笑九泉。山上開滿了一樹一樹的金銀花,樹木抽出了新的嫩芽,遠處,油菜花給遍野鋪滿黃金,紫云英染得滿地嫣紅……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