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德議論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道德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道德議論文1又到年終,大多要考核。習慣是優秀、合格、不稱職三個等次。人們都清楚,不是特別犯事就不會不稱職,人們漸漸以為年度考核就是優秀與合格兩個等次了。習慣用分數來考學生的老師如今卻糾結啦,原來說孩子:分分分是命根,如今,自己輪到為師德考核分糾結不堪一擊。
馬丁*路德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就是在法制社會里,道德的力量滲透我們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不是法律所能全部涵括的。加強自身修養,看似文弱不堪一擊,但是,有那種正氣在,足以養天地浩然。
英雄所見略同,康德也說:“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做人的首先需要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追求,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真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
由此看來,老師的職業道德只是道德中的一種,是從事老師這種職業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的總和。針對某個老師的言行,人們的習慣是二元論,熱愛學生是有道德的老師,那么體罰學生就是違背職業道德的老師。基本上還沒有這種95%熱愛學生,70%關心學生的說法,那么,如今在全國各地盛行的給師德量化測評的做法,實在有點滑稽。簡單機械,粗暴單一,簡直是對所有老師職業道德的侮辱。
以百分制的分數來給師德測評老師的行為規范,本身是不道德的。是僅僅為了績效的發放,不得已采取的方法看似公平,實則不科學的。某種意義上是對老師人格的侮辱與戲弄。道德本來是一種寬泛的概念,不可論斤計量的,也不可以用米尺來丈量。往往人們的習慣是善惡來評價,但是,市場的今天非得量化,實在勉為其難。
關于道德議論文2因為有心一一唯一的心,所以有追求,所以有選擇。因為有夢一一不切實際的夢,所以有童話,所以有善惡…若無惡的村托,奈何有善的美麗:若非配角的精彩演繹,何來主角的凄美真誠:若童話中的狐貍不再,若那雙靈動的雙眸褪去顏色,隱約中是否覺得童話不再熟悉,不再那般治愈人心?大于世界,萬物皆有所求。
誠然,所謂的“惡人,也不過是更加直接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心,更加果斷地選擇了前進,不過是簡單地秉持著自己的唯物主義。而所謂的狐貍,也只是個載體了。當它躊躇在扁舟之上,漂于悲刷集成的汪洋大海之間:一面是沉于大海,嘗盡苦澀,最終痛苦而亡:一面是邁向彼岸,迎來曙光。何去何從----只是后話。
自然是選擇后者,且不論是否茍且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既然上天給了自己拼搏的資本,為何要自甘墮落,甘心歸于坐土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卻也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也許是太多的變故,讓它放棄無知愚昧的善良,選擇了簡單的惡。可初讀童話的我們卻只知執著表面,忽略根本,對它們百般厭惡。細細一想才記起它們也沒做什么喪盡天良之事,不過偶爾撒幾個小謊,編幾句動人的好話,如此,也只怪那些不夠理性的主人公們。
托爾斯泰說:假如一個人在猶豫,那就是說他并不成熟。如此說來,狐貍能這輕松干脆地撒謊,卻也算得上是看透半個人生了,只是怕是最后連它自己都快要不相信自己了。也許,它確實是執著一顆心,所有的行動皆是為了生存但方法卻似乎有些唐突。我們總是無法忘記一路走來所經歷的美好,但卻也不能為了一食之得拋下整片天,舍得之間,“舍”總是被安排為“得的鋪陳與條件。現實也確實如此,只是舍的圖度要當,“得”的分量要位的付出…人生最凄慘的事莫過于此:你以為地棄放沿途累色的時間去點是明確的選擇,等到登上努力攀向頂峰時卻發現想要俯視世界,雙眼卻裝不下整個人間。童話為我們所展現的便是這般凄慘的狐貍一一好不容易決心做惡人,卻因為一次輕率的選擇與人生的轉折點失之交臂,最終一無所獲,反而因此失了他人的信任。
道德的淪喪與欲望的膨脹遮蓋了它那枚原本折射著果斷與勇敢所交匯而成的光芒的心。也許這便是大多數人選擇將它歸于“惡人”的原因吧。既然自己選擇了一條不凡的路,便怨不得旁人的種種評價既然是自己違背了為人處世之根本,便也無法駁回旁人的惡語相向!童話美好卻也單調,狐貍靈活卻也做了個愚蠢之至的選擇,人可以轉彎抹角卻也可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心。
是非曲直,君心偏向何方,哪里便是歸宿,人生旅途中的腳印便被踏成哪般模樣,只是萬不可因貪而滿目皆失。
關于道德議論文3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于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著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娘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為不等同于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藥,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后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污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里,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種神圣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于知識。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于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于知識。道德哺育著知識。
關于道德議論文4幾年前的一個暑假,爸爸回家來接我去廣州玩,在去火車站的路上,我和爸爸乘坐了一輛出租車。
在路上,車飛快向前駛去,周圍的樹木仿佛都跟小白兔見了大老虎似的樣子,拼命地向后奔跑。我愜意地靠在座椅上,看著周圍流動的風景。后來,出租車駛進了一條人流較多的路段。突然,出租車一個急剎車,差點就把我弄了個頭撞墻,還好爸爸把我拉住了。
這次急剎 ……此處隱藏10599個字……聯網實際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行其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的新平臺。同時一些惡意的政治信息也打破了過去的自然屏障在網絡社會中恣意橫行。這些對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有極強的滲透和輻射影響。因此,在目前還存在對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情況下,大學生首先要對網絡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競爭態勢和文化環境有清醒的認識。既不因噎廢食,棄網絡而不用,又要認清國情,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意識,興利除弊。在充實利用網絡積極方面的同時又要注意抑制其消極的一面。
2.社會責任意識。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與國家、社會緊密聯系的。在網絡社會里,一些人高呼著“自由是網絡社會的天性”,力圖以此逃避社會責任,為自己的恣意妄為作辯護。其實,數字化的網絡本來是由冰冷的數字電路組成,只是由于人的介入,網絡才作為新一代的大規模信息載體,成為一種獨立于自然環境以外的社會環境。但網絡社會終究是人的社會,是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與作為“機器生態”的網絡的有機融合體,離開了人,就沒有網絡的發展,也不可能形成虛擬社會化的網絡社會。因此,理解網絡社會時,首先應理解人,理解人的需要、愿望、價值追求等人的本質屬性,才能區分道德之善惡。同時,理解人也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意義關聯。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社會而孤立存在。而網絡社會里人們之間的互聯共存尤其需要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否則網絡就不能發展。正如“數字化時代的女先知”埃瑟·戴森談到的:網絡“在賦予個人強大權力的同時,也要求個人為他們自己的行動以及他們所創造的世界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3.互敬互助意識。網絡社會的全球性、超地域性,使得不同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不同情感、個性的人的交流變得輕而易舉,彼此尊重也就成為網絡社會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大學生在上網時要時刻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加強自律,尊重他人。同時,網絡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互通有無、互相幫助的社會。從網絡的存在來看,它是科學家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產生的;從網絡的發展來看,互聯網發展僅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其影響卻超過了任何一種媒體,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產業革命,這也是人“社會化”行動的結果。因此,為了網絡的存在價值與未來發展,為了維護網絡社會的秩序和平安,盡己所能、助人為樂、扶正怯邪是網絡社會里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自然而然的責任。
4.誠實守信意識。現實社會中誠實守信是指言行一致、不虛假、不偽裝、說話辦事實事求是,講信用,表里如一等。它是維系人際合作、從而保障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紐帶。因此,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除了要保持真誠不撒謊,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外,還要謹慎認清消息來源的渠道和準確性,共同維護和提高網絡信息的可信度。
三、網絡社會里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方法
網絡社會中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就是一個從理性認知到產生道德評價再到網絡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實現他律轉化為自律、自發向自覺轉變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過程。而現實社會中許多道德修養的方法值得大學生加強網絡道德修養所借鑒。
1.學習以提高網絡道德的認知水平
要進行道德修養,首先要通過學習提高道德認識,了解在網絡社會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最基本的是認真絡道德規范。網絡道德規范從廣義上講,由淺入深有三個層次。首先是網絡禮儀。它是網絡道德規范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如平時見面點頭微笑、互相問候一樣平常。其次是狹義上的網絡道德規范。是指大學生通過信息網絡發生道德行為時應遵循的具體化標準。再次是帶有強制性的網絡法律規范。目前,我國已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網絡法律規范,都應認真學習。當然,學習的方式是很多的,既要通過理論學習,更要在實踐中學習。筆者以為由于網絡道德幾乎涉及到大學生生活的每一具體方面,因而以上三個層面僅僅是網絡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而其關鍵是在學習中培養網絡道德意識,提高網絡道德素質,共同遵守和維護網絡的正常秩序。
2.內省以規范網絡道德的行為
內省是我國傳統道德修養中的精華。即通過這種方法,反思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評價,從而達到調控自己的行為,提升自我的社會價值,使自我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網絡社會里的“無人監管”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見律人、不見律己”、“律人嚴、律己寬”的現象比比皆是。如:對盜版嚴重怨聲載道的同時也隨意下載軟件;強烈譴責他人侵犯知識產權的同時也大量使用未經授權的文件和數據,從網絡上獲得有用信息和他人的無私幫助的同時卻不愿為他人提供幫助,以及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時候卻隨意攻擊、謾罵他人等等。因此,大學生在網絡社會里應時常對道德品行進行自我反省、矯正、升華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社會的“依賴型”道德相比,網絡社會的“自主型”道德更體現出一種自覺自我反省的精神,通過內省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
3.積善以加強網絡道德意志的培養
從網絡道德認識到規范網絡道德行為之間有一個中間環節,就是網絡道德的心理調適。而其重點又在于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磨礪。當個體在正確的網絡道德認識的指導下能夠互相交流各種真實的信息,真誠地表達各種觀點時,其情感體驗是愉悅的。在此基礎上,自覺進行意志鍛煉,從小事做起,通過積善的方式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培養心中開始出現的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品質的幼芽,并使其不斷積累和壯大。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的形成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積善成德,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只要個體能堅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能形成網絡道德的堅強意志,就能做到網上虛擬人格和現實人格的協調一致和有機整合。
4.慎獨以形成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
早期的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中都提出了“君子慎其獨”的思想。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想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簡而言之,就是自己獨處而他人不在場時的道德實踐。慎獨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而網絡社會里由于主體行為表現出時間上的瞬間性、空間上的變動性、交流方式的符號性和匿名性,這些特征也對慎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與不做、怎么做都發生在隱和微的狀態下,只在于個人的“一念之差”。如果在網絡社會里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有助于真正鍛煉出大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形成高尚的網絡道德人格。
參考文獻:
[1]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嚴耕,陸俊,孫偉平.網絡倫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網絡時代的崛起[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4]劉云章等著.網絡倫理學[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xx.
[5]張震.網絡時代倫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xx.
文檔為doc格式